亚里士多德的故事_亚里士多德的故事100字

神话传说
2024 12-01 02:46 点击:

1.亚里士多德是谁?亚里士多德简介

2.亚里士多德的小故事

3.亚里士多德的事迹介绍

4.亚里士多德的故事

5.亚里士多德 最大的麦子这个故事是怎么讲的,请给提供一个完整的版本

亚里士多德的故事_亚里士多德的故事100字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公元前320多上前的雅典城郊外,常常可以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人,身边跟随着十

多位青年,他们或是在树林中逍遥自在地漫步交谈,或是坐在山谷溪旁的大石块上,热烈地

讨论着。

“老师,您再讲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老人捋了捋胡须,缓缓地说到:“我们希腊人有个很有趣的谚语: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

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这不正是一个非常完

整的‘三段论’吗”……

雅典人都知道,那是亚里士多德正在给他吕克昂学园高级班的学生上课呢。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医生。亚里士多德17岁起,就被父亲送到当时

著名的柏拉图学园,在那里他学习了20年。由于他勤奋刻苦,涉猎广泛,很受老师柏拉图

看重。可是,柏拉图又说:“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意思说,亚里士多德非常聪明,

思想敏捷,不同于一般人;不加以管教,就不能成为柏拉图期望的人。亚里士多德很尊敬他

的老师,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他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爱我的老师,但是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是谁?亚里士多德简介

柏拉图(公元前 428/427-348-347 年)关于真善美的对话极大地塑造了西方思想和宗教,以昵称写作和教学。他的真名是Aristocles,意思是“最好的荣耀”(来自古希腊的 aristos——最好的——和kleos——荣耀)。他的父亲阿里斯顿声称自己是伟大的神话英雄卡德摩斯的后裔,他是底比斯的创始人、怪物杀手和所谓的“字母发明者”,因为他将腓尼基字母带到了希腊,而他的母亲佩里克提斯则是古希腊家族的后裔。伟大的雅典政治家、哲学家和立法者梭伦(公元前 640 年 - 公元前 560 年)。亚里士多克有两个兄弟 Adeimantus 和 Glaucon,还有一个姐妹 Petone,他们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

古希腊的教育概念是通过改善一个人的思想和身体来定义的,学生需要证明自己适合这两者。年轻Aristocles由摔跤手的阿里斯顿教体操雅典,学会骑马和武术,在奉命音乐和数学由Metallus Agrigentum和德拉科,达蒙智者的儿子,学习绘画和绘画,并引入到哲学的Cratylus the Heraclitan(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公元前 6 世纪后期),苏格拉底的朋友。直到他的绰号被保留之前,这个年轻人才会被所有人称为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人名

在雅典集市与苏格拉底的相遇将改变年轻亚里士多德的生活和西方哲学文化的进程。

在古希腊,孩子被赋予个人名字、父亲的名字以及地方或部落的名称来建立身份。孩子们几乎总是被赋予祖父母的名字。爷爷是男孩,奶奶是女孩。纪念者对希腊人来说是一项神圣的责任,因为通过纪念逝去的人,生者使逝者保持活力,并允许他们参与来世更好的生活。

长大后被称为柏拉图的孩子出生在雅典或附近的埃伊纳岛。他的父母是埃伊纳的早期殖民者雅典之中,据称住在Phidiades,哲学家的儿子的房子泰利斯公司,搬回到雅典的前德莫Colytus的(市镇)。因此,柏拉图有可能出生在古希腊第一位已知哲学家的家里,尽管这很可能是后来的发明。无论他出生在哪里,他都被命名为亚里士多克,他是科利托斯的阿里斯顿的儿子。

雅典亚里士多德

古代作家 Diogenes Laertius(公元 3 世纪)描述了亚里士多克如何获得他著名的绰号:

柏拉图在阿尔戈斯的摔跤手阿里斯顿的指导下学习体操。正是他给了他柏拉图的名字,而不是他原来的名字,因为他强壮的身材,正如亚历山大在他的继任中告诉我们的那样,他以前被称为亚里士多克,以他祖父的名字命名. 但有人说他得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口才的广度(platutês),或者是因为他的前额非常宽(platus),正如尼安提斯所肯定的那样。(生活与意见,书 III.V)

拉尔提乌斯和其他人说,柏拉图是一个胸大的男人,身材魁梧,英俊,从他母亲那里继承了他的美貌。Laertius 进一步传递了柏拉图在著名的地峡比赛中摔跤并且是一位很有前途的运动员的报道。按照惯例,他会在军队中服役,作为雅典贵族,他会在骑兵中服役。他几乎肯定会参加对斯巴达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 431-404 年),并且作为雅典贵族精英的一员,他会为政治生涯做好准备。

然而,在他十几岁的某个时候,这位年轻的贵族反而被艺术所吸引。他写过抒情诗和悲剧剧,似乎也致力于唱歌和绘画。他的戏剧显然足够好,可以提交给巴克斯剧院的奖项考虑,尽管这种说法,就像所有关于柏拉图的个人信息一样,无法得到证实。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322 年)是柏拉图最著名的学生,几乎没有提供关于他的传记信息,而且大部分幸存下来的柏拉图的信件都被认为是后来为了证实他作为哲学家的声誉而写的赝品。Diogenes Laertius 对柏拉图的生平提供了最全面的描述,在他后的几个世纪里写下了他的著作,但从未引用过他的资料来源。

亚里士多德成为柏拉图

然而,似乎有一天在雅典集市上的相遇会改变年轻亚里士多克的生活,从而改变西方哲学和文化的进程。亚里士多克 20 岁左右的时候,他听到苏格拉底在 Agora(城市的户外市场)教书。据说,他明白苏格拉底所教的是一种比他目前从事的艺术更崇高的追求,他召唤了炉石之神,烧掉了他所有的戏剧和诗歌,成为了苏格拉底的学生。

拉尔提乌斯戏剧性地将这个描述作为年轻人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但他也提到了柏拉图的一部戏剧—— 《情敌》 ——在拉尔提乌斯的一生中仍在上演。此外,与柏拉图同时代的剧作家的片段似乎将他称为他们自己的一个,例如 Colophon 的 Anaxandrides 在他的戏剧忒修斯的片段中称柏拉图“有价值”,因为柏拉图正在为 Anaxandrides 工作艺术。

正如一些作家所暗示的那样,亚里士多德有可能烧毁了他的早期作品,因为他觉得它不符合他的标准。Diogenes Laertius 暗示的这一说法将年轻的亚里士多德描述为一位雄心勃勃的作家,他希望能像赫西奥德或荷马一样伟大,但失败了,点燃了他早期的文学努力。似乎可以肯定,无论他的作品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他在哲学中发现了一个比以前占据他的所有领域更有价值的主题。在接下来的八年里,柏拉图一直是苏格拉底的学生,直到后者于公元前 399 年被雅典人以不虔诚的罪名处决。

旅行和返回

苏格拉底后,柏拉图和许多(如果不是全部)苏格拉底的前学生离开雅典,投身于其他哲学流派,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因与他们的主人有关联而被指控犯有类似罪行的可能性。柏拉图说已经到麦加拉,意大利和著名哲学研究所的其他站点前往前埃及。在此期间,他被认为曾在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赫拉克利特等人建立的学校学习,然后才投身于埃及的宗教和形而上学。

在埃及结束后,他第一次前往西西里岛的锡拉库扎,拜访长老狄奥尼修斯总督,他试图将他培养成一位哲学家国王,但没有成功。回到雅典后,他创立了自己的学院,教授几何学作为一种净化心灵的手段(毕达哥拉斯的概念)、确定真理的苏格拉底方法以及柏拉图著名的寓言中所表达的对现实本质的哲学形而上学理解。他的共和国第七卷中的洞穴. 后期作家和他的侄子和继任者斯佩西普斯(柏拉图的妹妹佩通之子,公元前 408-339 年)的片段表明了这一点,他拒绝了柏拉图的形式理论和唯心主义,以寻求更实用的哲学方法。在柏拉图回归后的某个时候,他开始写对话——几乎可以肯定是 Anaxandrides 提到的“有价值的”艺术——这将建立他的声誉。

柏拉图的对话

在阅读柏拉图著名的《对话》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哲学家内心的艺术家并没有因为他的早期作品被烧毁而消亡。每一个对话都是精心制作的戏剧,重点突出,动作上升,人物刻画微妙,结局戏剧化。他的主角几乎总是苏格拉底,他挑战某种公认的知识形式,并迫使其他人物——以及读者——质疑他们从他人那里接受的真理。

柏拉图的道歉将苏格拉底描绘成一位英勇的哲学家,他坚持自己的信仰,反对公认的宗教传统和习俗的无知和偏见。

苏格拉底是否真的像柏拉图所描绘的那样行事尚不清楚,因为唯一一位写苏格拉底的同时代人是他的另一个学生色诺芬(公元前 430 年至公元前 354 年),他的《座谈会》、《道歉》和《大事记》都与他的前任老师有关。色诺芬的道歉与柏拉图的同名对话明显不同,因为它远没有文学性和戏剧性。色诺芬呈现他记忆中的事件事实;柏拉图将每个事件都作为一个教学时刻来探索所接受知识的某些方面。

柏拉图的道歉将苏格拉底描绘成一位英勇的哲学家,为自己的信仰站出来反对公认的宗教传统和习俗的无知和偏见。苏格拉底被三位著名的雅典公民——梅勒图斯、阿尼图斯和莱孔指控为不虔诚,并通过拒绝承认希腊众神并鼓励年轻人质疑他们的长辈而腐蚀年轻人。苏格拉底否认这些指控,拒绝放弃他的信仰,并在西方文学最著名的段落之一中捍卫他对真理的追求:

雅典人,我尊敬并爱你们;但我会服从上帝而不是你,当我有生命和力量时,我将永远不会停止哲学的实践和教学,劝告我以我的方式遇到的任何人,并说服他说:我的朋友,你为什么谁是伟大而强大而智慧的雅典城市的公民,他们非常关心积累最大的金钱、荣誉和名誉,而很少关心智慧和真理以及灵魂的最大进步,而你却从来没有注意到或注意这些根本?你不以此为耻吗?如果与我争论的人说:是的,但我确实在乎;我不会立刻离开或让他走;我审问他,盘问他,如果我认为他没有美德,而只是说他有,我责备他低估了更伟大的人,并且高估的越少。(www.Lishixinzhi.Com)我应该对我遇到的每个人,无论老少,公民还是外国人,尤其是公民,因为他们是我的兄弟。因为这是上帝的命令,正如我希望你知道的那样:而且我相信,直到今天,在该州发生的事情没有比我对上帝的服务更好的了。因为我只是劝说你们所有人,无论老少,不要为你们的人和你们的财产考虑,而首先要关心的是灵魂的最大改善。我告诉你,美德不是由金钱赋予的,而是来自美德的金钱和其他一切人的善,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这是我的教导,如果这是腐蚀青年的教义,我的影响确实是毁灭性的。但如果有人说这不是我的教导,他就是在说谎。因此,雅典人啊,我对你们说,按照 Anytus 的要求行事或不按照 Anytus 的要求行事,要么判我无罪,要么不判我无罪;但无论你做什么,要知道我永远不会改变我的方式,即使我不得不很多次。(29d-30c)

色诺芬的道歉没有这样的演讲,而是集中在苏格拉底的信念上,即他在公共场合的生活已经足够辩护,并呈现了审判和后果的朴素版本。柏拉图的叙述更加完整,更加戏剧化,有明确定义的英雄和同样清晰的恶棍。还值得注意的是,苏格拉底受审的法庭类型仅被授权审理刑案件和明确的不虔诚案件(例如当一个人被指控亵渎寺庙时)或雕像或明确鼓吹无神论)。苏格拉底凭借从众神那里听到的“声音”指示他做他所做的,以及他经常参加宗教节日,巧妙地证明他没有不虔诚(在柏拉图和色诺芬的叙述中)。更严重的指控是通过辩证法来腐蚀青年,但这在公元前 399 年的雅典还不是罪。因此,柏拉图的道歉必须被视为非历史性的,主要是文学作品。

处理对苏格拉底的指控、审判、监禁和处决的对话——游叙弗洛、道歉、克里托和斐多(通常在现代出版,标题为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都遵循同样的文学范式构建重新想象实际事件。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作家,柏拉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读者对神话主题、人物和情境的典故的理解,同样,也依赖于读者的幽默感。

柏拉图的《Euthyphro》,尽管对希腊Eusebia(虔诚)概念的本质的认真调查可以被解读为对一个年轻人的性格研究,他吹嘘自己在试图给长辈留下深刻印象时不可能拥有的知识。Euthyphro 的性格一直对他不可能拥有的知识提出古怪的要求,不仅为他对父亲提起的诉讼辩护,而且还向年长的苏格拉底炫耀他的智慧。这件作品是一部微型漫画杰作,因为越来越沮丧的苏格拉底试图从毫无头绪的年轻尤西弗洛那里得到一个直接的答案,他最终逃离了谈话,声称时间紧迫。

该克利托,对国家和公民的义务,他们的法律研究,发生在苏格拉底监狱牢房,只有苏格拉底和他的老朋友克利托存在,并且,即使一个人接受的说法,或许克利托与他们的谈话柏拉图,叙事形式暗示了文学创作。《斐多篇》也是如此——柏拉图对灵魂不朽的宏伟辩护——其中他写道,苏格拉底去世时他没有在场,并创造了一个苏格拉底的其他学生之一——斐多——的虚构人物来叙述这一事件. 据说真实的、历史上的斐多指责柏拉图编造他的大部分对话并将他自己的话放进苏格拉底的嘴里。那么,苏格拉底将是柏拉图最著名的虚构人物。

柏拉图的《共和国与法律》考虑了理想状态以及寓言式的灵魂的正确排序,而其他作品如斐德罗和亚恩则讨论了文学品质、构成和真理。柏拉图著名的研讨会聚焦于爱的真实本质,而他的美诺考察学习的意义以及美德是否可以传授。在所有这些 - 以及许多其他 - 哲学家英雄苏格拉底与根深蒂固的,公认的知识力量作斗争,以鼓励他人参与对话 - 这包括倾听的读者 - 质疑他们认为他们知道什么,他们拥有什么受教,并以清晰的头脑和专注的目的自行追求智慧。

结论

柏拉图生前写了35篇对话和13封书信,这些作品对西方哲学、文化和宗教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柏拉图强调灵魂的不朽和客观真理的领域,必须承认这一点。好好生活。伟大的 20 世纪 CE 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黑德认为所有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的脚注,因为他的作品影响了他之后的每一个人。

这种影响在柏拉图最著名的对话《共和》中最为明显。Forrest E. Baird 教授写道,“西方文明中很少有书籍对柏拉图的共和国产生过影响——除了圣经,也许没有”(68)。这不仅是因为柏拉图在《共和国》中涉及的概念,还因为他如何构建对话以吸引读者参与人物的对话和争论。柏拉图在《共和国》第九卷中运用的叙事形式带领读者了解一个理想的、公正的社会的组织,这在寓言上是个人灵魂最完美的状态。

从第一卷中对正义的讨论开始,《共和》以第 X 卷中的战士 Er 的故事来说明这一概念,他了,目睹了来世的真相,并返回告诉其他人正义的重要性;其间,对正义生活的细节进行了仔细的详述、争议和澄清。这部作品读起来就像戏剧一样,有着与莎士比亚、肖、品特或斯托帕德相同的冲突、上升的动作和结局。

与灵魂状态、美好生活的本质、质量和正义的意义以及对真理的诚实追求有关的概念,以同样的艺术方式在柏拉图的其他作品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年轻的亚里士多克可能为了哲学追求而烧毁了他早期的戏剧和诗歌,也许它们真的只是他不想保留的少年努力,但他的艺术才华在他后来的作品中显而易见,这实际上改变了他留下的世界.

亚里士多德的小故事

斯塔吉拉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322 年)是一位希腊哲学家,他在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开创了系统的科学检验,在他的时代被称为“无所不知的人”,后来简称为“哲学家”,不需要进一步的资格,因为他的名气如此广泛。

当他(或他的一位抄写员)在他的物理学著作(形而上学的字面意思是“物理学之后”)之后将关于抽象哲学思辨的书放在他的书上时,他一手发明了形而上学的概念,并标准化了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同化和解释,然后交流——跨越众多学科。

在中世纪后期(约公元 1300-1500 年),他被称为“大师”,最显着的是在但丁的《地狱》中,作者甚至不需要通过名字来识别亚里士多德就可以识别他。这个特殊的绰号很贴切,因为亚里士多德在生物学、政治、形而上学、农业、文学、植物学、医学、数学、物理学、伦理学、逻辑学和戏剧等众多学科中写作,并被认为是大师。传统上,在三位最伟大的希腊哲学家的三位一体中,他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按顺序联系在一起。

柏拉图(公元前 428-348 年)是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470-399 年)和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师从柏拉图。学生和老师在柏拉图哲学的一个基本方面存在分歧——坚持更高的形式领域,使地球上的客观现实成为可能——尽管与一些学者的主张相反,这并没有在他们之间造成任何裂痕。亚里士多德会以柏拉图的理论为基础来推进他自己的原创思想,虽然他拒绝柏拉图的形式论,但他从不贬低他前任大师的基本哲学。

公元前343年,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二世召见亚里士多德,为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提供辅导。

他被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二世(公元前 359-336 年在位)聘为他儿子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 356-323 年)的导师,给年轻人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亚历山大随身携带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当他征服波斯帝国时,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引入东方。通过亚历山大,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传遍了当时已知的世界,影响了古代哲学,并为犹太、基督教和 *** 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期生活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 384 年出生于希腊马其顿边境的斯塔吉拉。他的父亲尼科马科斯是马其顿国王的宫廷医生,在亚里士多德十岁时去世。他的叔叔承担了这个男孩的监护权,并负责他的教育。亚里士多德可能作为宫廷工作人员的儿子和侄子与马其顿宫廷的导师共度时光,但这并不确定。18 岁时,亚里士多德被派往雅典,在柏拉图学院学习,并在那里待了 20 年。

他是一名出色的学生,早早毕业,并被授予教授修辞和对话的教职职位。似乎亚里士多德认为他会在柏拉图后接管学院,当这个职位被授予柏拉图的侄子斯佩西普斯时,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在希腊群岛的岛屿上进行实验和研究。

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大帝

公元前 343 年,亚里士多德被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二世召见,为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做家教,并在接下来的七年里担任这个职位,直到亚历山大于公元前 336 年登上王位并开始了他著名的征服。到公元前 335 年,亚里士多德已经返回雅典,但两人通过书信保持联系,亚里士多德对征服者的影响可以从后者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对棘手政治问题的巧妙和外交处理中看出。亚历山大在竞选时随身携带书籍的习惯和他的广泛阅读都归功于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以及亚历山大对艺术和文化的欣赏。

亚里士多德对非希腊“野蛮人”,尤其是波斯人,普遍持低评价,鼓励亚历山大征服他们的帝国。与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提出了听到的故事战役的马拉松公元前490年,公元前480的波斯入侵,和希腊的胜利比在波斯军队萨拉米斯和普拉蒂亚。因此,考虑到他成长的文化氛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反波斯的,他对征服的倡导也就不足为奇了。

即使没有这种考虑,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也是支持战争的,理由是它提供了实现伟大和将个人卓越应用于实际困难情况的机会。亚里士多德相信人类存在的最终目的是幸福(eudaimonia - 字面意思是“拥有良好的精神”),而这种幸福可以通过维持一种发展了自己的arete(“个人卓越”)的道德生活来实现。

一个人的arete将使他们能够看到在任何给定情况下必须做什么并且能够做到。此外,通过与追求相同目标的有德的同志交往,灵魂得到了丰富,一个人的卓越能力得到了磨练和磨练,战争为个人提供了许多机会,不仅可以扩展和证明自我价值,还可以证明自己的伟大。在公元前 336 年发起运动之前,他会鼓励亚历山大用这些思路进行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与柏拉图的著作一样,几乎影响了东西方追求的人类知识的每一条途径。

与柏拉图的信仰与差异

公元前 335 年,亚里士多德返回雅典后,建立了自己的学校 The Lyceum,这是柏拉图学院的竞争对手。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目的论者,他相信生命中的“最终原因”和最终目的,并相信世界上的一切和每个人都有存在的目的,此外,这些最终目的可以通过对已知世界的观察来确定.

柏拉图也处理初因和目的,更理想化地看待它们,并相信可以通过理解更高的、不可见的、他称之为“形式领域”的真理平面来了解它们。柏拉图的哲学深深植根于由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和神秘主义者毕达哥拉斯(公元前 571-c.497)创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神秘主义。毕达哥拉斯强调灵魂的不朽和美德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生活中存在必不可少的、无可争辩的真理,人们必须认识到并坚持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柏拉图也显著由另一个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影响,京东普罗塔哥拉(LC 485-415 BCE),认为是第一相对论思想者。Protagoras 有句著名的主张,“在所有事物中,人是衡量标准”,这意味着个人感知决定了真理。普罗泰戈拉斯认为,在任何特定情况下都不可能存在客观真理,因为所有可观察到的现象或情感或心理体验都取决于个人的解释。

柏拉图发展他的形式论是为了反驳普罗塔哥拉斯,并为他的毕达哥拉斯主义的理想主义提供理性基础,据此他可以建立客观真理的存在。 *** 是善、真、美的完美体现;人类在地球层面上所感知的并被定义为善、真或美的一切,只是因为他们参与了更高、更完美的善或真或美形式。例如,一匹马并不美丽,只是因为人们欣赏它的外观;通过参与美的形式,它在客观上是美丽的。

亚里士多德永远不能接受柏拉图的形式论,也不相信当人们可以从可以看到的东西向后推向第一因时,将不可见的事物假定为对可观察世界的解释。在他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声称宇宙中的第一因是原动力——它推动了所有其他事物,但它本身不动。对亚里士多德来说,这比形式领域更有意义。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马之所以美丽,是因为人类与美的概念相关联的某些特征:马的毛色令人愉悦,身体健康,环上有良好的形状。亚里士多德认为,由于某些看不见且无法证明的完美美领域而使马变得美丽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任何声明都需要证据才能被接受。

原动机的存在可以被证明,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证明的,因为在过去的某个时刻必须有某种力量使生命运动,而这种力量——不管它是由什么组成的——他将其命名为原动机或原动机。他的推理后来被犹太、基督教和 *** 神学家采用,并为这些宗教的上帝概念做出了贡献。

在拒绝形式论时,亚里士多德提到了柏拉图以及他是如何讨厌与他的前任老师争论的,他仍然是他所爱的人。然而,他觉得他必须解决柏拉图理论的不切实际,并鼓励柏拉图主义者放弃它,写道:

为了真理,人们或许应该认为一个人,尤其是如果他是哲学家,最好放弃甚至曾经属于他自己的理论,事实上必须这样做……我们的神圣职责是尊重真理比朋友[即柏拉图]。(尼各马可伦理学I.1096a.15)

柏拉图声称真理的知识概念无法从经验中获得,实际上也无法学到任何东西。他在与美诺的对话中最显着地证明了这一点,他认为所有的学习实际上都是“回忆”过去的生活。亚里士多德驳斥了这种说法,认为知识显然是可以学习的,因为人们可以被教导,这在他们对生活和行为的看法的变化中很明显。

一个好人是好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因为他被教导过美好、有道德的生活的价值。如果一个人不能真正“学习”,而只能“记住”前世他们“好”的基本真理,那么这个人本身就不能被认为是“好”的。一个人在生活中表现出的美德是那个人决定以某种方式行事并养成良好习惯的结果,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声誉或他人的赞扬。亚里士多德写道:

荣誉似乎取决于授予它的人而不是接受它的人,而我们的猜测是,善是一个人自己的财产,不能轻易从他那里夺走。(尼各马可伦理学I.1095b.25)

亚里士多德提倡凡事节制,以便在生活中获得这种“美好”,这最终是一种任何人或任何环境都无法承受或减少的幸福。亚里士多德坚持认为“一个人通过执行公正的行为而变得公正,并通过执行自我控制的行为来自我控制”(尼各马可伦理学I.1105b.10)。这种自制力体现在他的中庸之道的概念中。亚里士多德写道:

关于快乐和痛苦……中庸是自我控制,过度是自我放纵。取舍中,中为慷慨,过少即为奢侈和吝啬。在这些恶习中,过剩和不足是相反的:一个奢侈的人花钱多而少吃,而吝啬的人多吃而少花钱。(尼各马可伦理学I.1107b.5-10)

中庸之道提供了一种控制行为来纠正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知道一个人容易过度铺张,就应该回到吝啬的极端对立面。由于一个人的自然倾向是自由消费,因此有意识地尝试不花钱会导致一个人在极端之间漂移到温和的地面。

中庸之道是亚里士多德在 Lyceum 教给他的学生的众多戒律之一。他在教学时来回走动的习惯为 Lyceum 赢得了逍遥学派的名字(来自希腊语,意为四处走动,peripatetikos)。亚里士多德在学校最喜欢的学生是泰奥弗拉斯托斯,他将接替他成为学校的领导者,并收集并出版了他的作品。事实上,一些学者声称,今天存在的亚里士多德作品从来没有被写出来出版,而只是泰奥弗拉斯托斯和其他人非常欣赏的课堂讲义,因此复制和分发。

著名贡献和作品

中庸之道是亚里士多德对哲学思想最著名的贡献之一(在原动力之后),但应该指出的是,这只是在伦理领域,亚里士多德对他那个时代的每一个知识分支都有贡献。在伦理学方面,他还着名地探讨了自愿行为和非自愿行为之间的区别,鼓励人们尝试用尽可能多的自愿行为来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实现最大的幸福。他明白一天中会遇到许多家务和责任,而人们宁愿不这样做,但建议人们将这些明显的烦恼视为获得幸福的机会和途径。

例如,一个人可能不想洗碗,而会考虑必须执行这项琐事和不自觉的动作。亚里士多德建议将洗碗作为一种手段,以达到有一个干净的厨房和干净的盘子在下一餐时使用的理想目的。这同样适用于人们不喜欢的工作。与其将工作视为幸福的障碍,不如将其视为购买杂货、衣服、旅行和享受爱好的一种方式。在公元 20 世纪和 21 世纪,许多不同学科的作者都强调了积极思考的价值和感恩的重要性,但亚里士多德是同一观点的更早支持者。

在他的著作On the Soul 中,亚里士多德解决了记忆作为事实的问题,声称一个人的记忆是印象,而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的可靠记录。当一个人经历新的经历时,记忆会呈现不同的价值,因此,如果由于那次车祸,一个人遇到了一生的挚爱,那么一个人对不愉快事件(比如车祸)的记忆就会改变。人们根据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叙述来挑选他们会记住的东西,以及他们将如何记住它。这个概念自 20 世纪中叶的弗洛伊德和荣格以来就被探索过,但并不是他们两人的原创想法。

他的《政治》解决了亚里士多德将国家视为任何人类社区自然的有机发展的问题。国家不是强加给人们的静态结构,而是由那些生活在其规则之下的人创造的动态的、有生命的实体。早在托马斯·霍布斯 (Thomas Hobbes) 撰写关于 *** 负担的利维坦 (Leviathan)或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 Rousseau) 制定社会契约之前,亚里士多德就已经解决了他们同样的担忧。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将模仿(艺术中对现实的模仿)和宣泄(强烈情感的净化)等概念引入文学批评和创作艺术。直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他对诗歌和修辞形式的观察将继续作为该主题的客观真理被教授。亚里士多德天生对人类状况和自然世界的方方面面都充满好奇,他系统地研究了他所关注的任何主题,使他满意地学习,然后试图通过哲学解释使其易于理解和有意义。通过这个过程,他形成了一个假设,然后通过一个可以重复获得相同结果的实验对其进行测试,从而以早期形式开发了科学方法。

结论

公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当雅典民众的舆论浪潮转向反对马其顿时,亚里士多德因早先与亚历山大和马其顿宫廷的关系而被指控不虔诚。考虑到苏格拉底的不公正处决,亚里士多德选择逃离雅典,“以免雅典人两次违背哲学”,正如他所说。一年后,公元前 322 年,他于自然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与柏拉图的著作一样,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几乎影响了人类知识的每一条途径。罗马沦陷后,他的作品虽然在西方没有被广泛阅读,但他的作品在东方受到了赞赏, *** 学者从他的作品中汲取了灵感和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为他的儿子 Nichomachus 写的,作为良好生活的指南)仍然被视为伦理学研究的哲学试金石。他推动了物理学的理解,创造了场和所谓形而上学的研究,自然写了大量的科学和政治哲学,他的诗学仍然是一个经典的文学批评。

通过这一切,他证明了自己确实是但丁认可的大师。与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注入了当今人类知识的全部范围。两千多年来,许多学者、哲学家和思想家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进行了争论、驳斥、忽视、质疑甚至揭穿,但没有人认为他的影响并不广泛和深入,建立了思想流派并创造了学科。在现在理所当然地一直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事迹介绍

伽利略是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为了证实和传播N.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献出了毕生精力。由此,他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属思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他的工作,为I.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伽利略凡事不但喜欢多想一想,还要去试一试。他在比萨母校任数学教授时,并不像其他人那样照宣亚里士多德的教条,而是大力提倡观察和实验。这在当时看来,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

1590年,25岁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经典理论:如果把两件东西从空中扔下,必定是重的先落地,轻的后落地提出了怀疑。伽利略认为不管是轻的还是重的,他们从高空落下时,都同时落地。当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被奉为金科玉律,自然没有人相信伽利略的话,于是伽利略决心搞一次实验,让人们亲眼看看。

这天,年轻的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斜塔上进行一次试验,一些教授大为不满,便一起到校长面前告状。校长听了也很生气,但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让他当众出出丑,也好杀杀他的傲气。 当伽利略左手拿一个铁球,右手拿要重十倍的另一个铁球爬上斜塔七层的阳台时,塔下已是人头攒动,比萨大学的校长、教授、学生,还有许许多多看热闹的市民。就在这时,还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伽利略会是对的。

伽利略将身子从阳台上探出,当他两手同时撒开时,只见两只球从空中落下,齐头并进,眨眼之间,"咣当"一声,同时落地。塔下的人,一下子都懵了。先是寂静了片刻,接着便嗡嗡地嚷作一团。

这时,伽利略从塔上走下来。校长和几个老教授立即将他围住说:"你一定是施了什么魔术,让两个球同时落地,亚里士多德是绝对不会错的。"伽利略说:"不信,我还可以上去重做一遍,这回你们可要注重看着。"校长说:"不必做了,亚里士多德是*道理服人的。重东西当然比轻东西落得快。这是公认的道理。就算你的实验是真的,但它不符合道理,也是不能承认的。"伽利略说:"好吧,既然你们不相信事实,一定要讲道理,我也可以来讲一讲。就算重物下落比轻物快吧,我现在把两个球绑在一起,从空中扔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道理,你们说说看,它落下时比重球快呢还是比重球慢?"

校长不屑一答地说道:"当然比重球要快!因为它是重球加轻球,自然更重了。"这时一个老教授忙将校长的衣袖扯了一下,挤上前来说:"当然比重球要慢。它是重球加轻球,轻球接拉它,所以下落速度应是两球的平均值,介乎重球和轻球之间。" 伽利略不慌不忙地说道:"可是世上只有一个亚里士多德啊,按照他的理论,怎么会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呢?"

校长和教授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一会儿才突然醒悟到,他们本是一起来对付伽利略的,怎么能在伽利略面前互相对立起来呢?校长的脸一下红到脖根,气急败坏地喊道:"你这是强辩,放肆!"这时围观的学生轰地一声大笑起来。伽利略还是不动火,慢条斯理地说:"看来还是亚里士多德错了!物体从空中自由落下时不管轻重,都是同时落地。 听了伽利略的这几句话,校长和那些教授再想不出一句反驳的话来,于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这样轻易地被这个初生牛犊推翻了。

生平和学术生涯

早年活动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萨,父亲芬琴齐奥·伽利莱精通音乐理论和声学,著有《音乐对话》一书。1574年全家迁往佛罗伦萨。伽利略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对音乐、诗歌、绘画以及机械兴趣极浓;也像他父亲一样,不迷信权威。17岁时遵从父命进比萨大学学医,可是对医学他感到枯燥无味,而在课外听世交、著名学者O.里奇讲欧几里得几何学和阿基米德静力学,感到浓厚兴趣。1583年,伽利略在比萨教堂里注意到一盏悬灯的摆动,随后用线悬铜球作模拟(单摆)实验,确证了微小摆动的等时性以及摆长对周期的影响,由此创制出脉搏计用来测量短时间间隔。1585年因家贫退学,担任家庭教师,但仍奋力自学。1586年,他发明了浮力天平,并写出论文《小天平》。

1587年他带着关于固体重心计算法的论文到罗马大学学求见著名数学家和历法家C.克拉维乌斯教授,大受称赞和鼓励。克拉维乌斯回赠他罗马大学教授P.瓦拉的逻辑学讲义与自然哲学讲义,这对于他以后的工作大有帮助。

1588年他在佛罗伦萨研究院做了关于A.但丁《神曲》中炼狱图形构想的学术演讲,其文学与数学才华大受人们赞扬。次年发表了关于几种固体重心计算法的论文,其中包括若干静力学新定理。由于有这些成就,当年比萨大学便聘请他任教,讲授几何学与天文学。第二年他发现了摆线。当时比萨大学教材均为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学者所撰,书中充斥着神学与形而上学的教条。伽利略经常发表辛辣的反对意见,由此受到校内该学派的歧视和排挤。1591年其父病逝,家庭负担加重,他便决定离开比萨。帕多瓦时期 1592年伽利略转到帕多瓦大学任教。帕多瓦属于威尼斯公国,远离罗马,不受教廷直接控制,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在此良好气氛中,他经常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文化活动,与具有各种思想观点的同事论辩。此时他一面吸取前辈如N.F.塔尔塔利亚、G.B.贝内代蒂、F.科门迪诺等人的数学与力学研究成果,一面经常考察工厂、作坊、矿井和各项军用民用工程,广泛结交各行业的技术员工,帮他们解决技术难题,从中吸取生产技术知识和各种新经验,并得到启发。

在此时期,他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落体运动、抛射体运动、静力学、水力学以及一些土木建筑和军事建筑等;发现了惯性原理,研制了温度计和望远镜。

1597年,他收到J.开普勒赠阅的《神秘的宇宙》一书,开始相信日心说,承认地球有公转和自转两种运动。但这时他对柏拉图的圆运动最自然最完善的思想印象太深,以致对开普勒的行星椭圆轨道理论不感兴趣。1604年天空出现超新星,亮光持续18个月之久。他便趁机在威尼斯作几次科普演讲,宣传哥白尼学说。由于讲得精采动听,听众逐次增多,最后达千余人。

1609年7月,盛传一荷兰眼镜工人发明了供人玩赏的望远镜。他未见到实物,思考竟日后,用风琴管和凸凹透镜各一片制成一具望远镜,倍率为3,后又提高到9。他邀请威尼斯参议员到塔楼顶层用望远镜观看远景,观者无不惊喜万分。参议院随后决定他为帕多瓦大学的终身教授。1610年初,他又将望远镜放大率提高到33,用来观察日月星辰,新发现甚多,如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月球与其他行星所发的光都是太阳的反射光,水星有4颗卫星,银河原是无数发光体的总汇,土星有多变的椭圆外形等等,开辟了天文学的新天地。是年3月,出版了他的《星空信使》一书,震撼全欧。随后又发现金星盈亏与大小变化,这对日心说是一强有力的支持。伽利略日后回顾在帕多瓦的18年时,认为这是他一生中工作最开展、精神最舒畅的时期。事实上,这也是他一生中学术成就最多的时期。

托斯卡纳时期 20年来伽利略在物理学和天文学研究上的丰硕成果,激起了他学术上的更大企求。为了取得充裕时间致力于科学研究,1610年春,他辞去大学教职,接受托斯卡纳公国大公聘请,担任宫廷首席数学家和哲学家的闲职与比萨大学首席数学教授的荣誉职位。

为了使科学免受教会干预,伽利略曾多次去罗马活动。1611年他第二次去罗马,目的在于赢得宗教、政治与学术界认可他在天文学上的发现。他在罗马受到包括教皇保罗五世和若干高级主教在内的上层人物的热情接待,并被林赛研究院接纳为院士。当时耶稣会的神父们承认他的观测事实,只是不同意他的解释。这年5月,在罗马大学的大会上,几个高职位的神父公开宣布了伽利略的天文学成就。

同年,他观察到太阳黑子及其运动,对比黑子的运动规律和圆运动的投影原理,论证了太阳黑子是在太阳表面上;他还发现了太阳有自转。1613年他发表了3篇讨论太阳黑子问题的通信稿。另外,1612年他又出版了《水中浮体对话集》一书。

1615年,一诡诈的教士集团和教会中许多与伽利略敌对的人联合攻击伽利略为哥白尼学说辩护的论点,控告他违反基督教义。他闻讯后,于是年冬第三次去罗马,力图挽回自己的声誉,企求教廷不因自己保持哥白尼观点而受到惩处,也不公开压制他宣传哥白尼学说,教廷默认了前一要求,但拒绝了后者。教皇保罗五世在1616年下达了著名的“1616年禁令”,禁止他以口头的或文字的形式保持、传授或捍卫日心说。

1624年,他第四次去罗马,希望故友新任教皇乌尔邦八世能够同情并理解他的意愿,以维护新兴科学的生机。他先后谒见6次,力图说明日心说可以与基督教教义相协调,说“圣经是教人如何进天国,而不是教人知道天体是如何运转的”;并且试图以此说服一些大主教,但毫无效果。乌尔邦八世坚持“1616年禁令”不变;只允许他写一部同时介绍日心说和地心说的书,但对两种学说的态度不得有所偏倚,而且都要写成数学假设性的。在这辛勤奔波的一年里,他研制成了一台显微镜,“可将苍蝇放大成母鸡一般。”

此后6年间,他撰写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一书,1630年他第5次到罗马,取得了此书的“出版许可证”。此书终于在1632年出版了。此书在表面上保持中立,但实际上却为哥白尼体系辩护,并多处对教皇和主教隐含嘲讽,远远超出了仅以数学假设进行讨论的范围。全书笔调诙谐,在意大利文学史上列为文学名著。

教廷的迫害和晚年生活 《对话》出版后6个月,罗马教廷便勒令停止出售,认为作者公然违背“1616年禁令”,问题严重,亟待审查。原来有人在教皇乌尔邦八世面前挑拨说伽利略在《对话》中,借头脑简单、思想守旧的辛普利邱之口以教皇惯用辞句,发表了一些可笑的错误言论,使他大为震怒。曾支持他当上教皇的集团激烈地主张要严惩伽利略,而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王国认为如纵容伽利略会对各国国内的异端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提出联合警告。在这些内外压力和挑拨下,教皇便不顾旧交,于这年秋发出了伽利略到罗马宗教裁判所受审的指令。

年近七旬而又体弱多病的伽利略被迫在寒冬季节抱病前往罗马,在严刑威胁下被审讯了三次,根本不容申辩。几经折磨,终于在 1633年6月22日在圣玛丽亚修女院的大厅上由10名枢机主教联席宣判,主要罪名是违背“1616年禁令”和圣经教义。伽利略被迫跪在冰冷的石板地上,在教廷已写好的“悔过书”上签字。主审官宣布:判处伽利略终身监禁;《对话》必须焚绝,并且禁止出版或重印他的其他著作。此判决书立即通报整个天主教世界,凡是设有大学的城市均须聚众宣读,借此以一儆百。

伽利略既是勤奋的科学家,又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深信科学家的任务是探索自然规律,而教会的职能是管理人们的灵魂,不应互相侵犯。所以他受审之前不想逃脱,受审之时也不公开反抗,而是始终服从教廷的处置。他认为教廷在神学范围之外行使权力极不明智,但只能私下有所不满。显然,G.布鲁诺的被处火刑和T.康帕内拉的被长期打入牢,这两位意大利杰出的哲学家的遭遇,给他精神上投下了可怕的阴影。宗教裁判所的判决随后又改为在家软禁,指定由他的学生和故友A.皮柯罗米尼大主教在锡耶纳的私宅中看管他,规定禁止会客,每天书写材料均需上缴等。在皮柯罗米尼的精心护理和鼓励下,伽利略重行振作起来,接受皮柯罗米尼的建议继续研究无争议的物理学问题。于是他仍用《对话》中的三个对话人物,以对话体裁,和较朴素的文笔,将他最成熟的科学思想和科研成果撰写成《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对话集》。两门新科学是指材料力学(见弹性力学)和动力学。这部书稿1636年就已完成,由于教会禁止出版他的任何著作,他只好托一位威尼斯友人秘密携出国境,1638年在荷兰莱顿出版。

伽利略在皮柯罗米尼家中刚过了5个月,便有人写匿名信向教廷控告皮柯罗米尼厚待伽利略。教廷乃勒令伽利略于当年12月迁往佛罗伦萨附近的阿切特里他自已的故居,由他的大女儿维姬尼亚照料,禁例依旧。她对父亲照料妥贴,但4个月后竟先于父亲病故。

伽利略多次要求外出治病,均未获准。1637年双目失明。次年才获准住在其子家中。在这期间探望他的除托斯卡纳大公外,还有英国著名诗人、政论家J.弥尔顿和法国科学家、哲学家P.伽桑迪。他的学生和老友B.卡斯泰里还和他讨论过利用木卫星计算地面经度的问题。这时教廷对他的限制和监视已明显放松了。

1639年夏,伽利略获准接受聪慧好学的18岁青年V.维维亚尼为他的最后一名学生,并可在他身边照料,这位青年使他非常满意。1641年10月卡斯泰里又介绍自己的学生和过去的秘书E.托里拆利前往陪伴。他们和这位双目失明的老科学家共同讨论如何应用摆的等时性设计机械钟,还讨论过碰撞理论、月球的天平动、大气压下矿井水柱高度等问题,因此,直到临终前他仍在从事科学研究。

伽利略于1642年1月8日病逝,葬仪草率简陋,直到下一世纪,遗骨才迁到家乡的大教堂。

学 术 成 就

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 在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得到公认之前,物理学以至整个自然科学只不过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没有取得自己的独立地位。当时,哲学家们束缚在神学和亚里士多德教条的框框里,他们苦思巧辩,得不出符合实际的客观规律。伽利略敢于向传统的权威思想挑战,不是先臆测事物发生的原因,而是先观察自然现象,由此发现自然规律。他摒弃神学的宇宙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有秩序地服从简单规律的整体,要了解大自然,就必须进行系统的实验定量观测,找出它的精确的数量关系。

基于这样的新的科学思想,伽利略倡导了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他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的源泉,也是他对近代科学的最重要贡献。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原非伽利略首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阿基米德,14世纪的牛津学派和巴黎学派以及15、16世纪的意大利学术界,在这方面都有一定成就,但他们并未将实验方法放在首位,因而在思想上未能有所突破。伽利略重视实验的思想可见于1615年他写给克利斯廷娜公爵夫人的一封信上的话:“我要请求这些聪明细心的神父们认真考虑一下臆测性的原理和由实验证实了的原理二者之间的区别。要知道,做实验工作的教授们的主张并不是只凭主观愿望来决定的。”

伽利略的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分三个步骤:①先提取出从现象中获得的直观认识的主要部分,用最简单的数学形式表示出来,以建立量的概念;②再由此式用数学方法导出另一易于实验证实的数量关系;③然后通过实验证实这种数量关系。

由此可见,伽利略进行科学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检验一个科学假设是否正确,而不是盲目地收集资料,归纳事实。

物理学概念和原理的创新 惯性原理和力与加速度的新概念 推动重物时需要的力大,而推动轻物时需要的力小,是人们的直觉经验。亚里士多德据此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一切物体均有保持静止或所谓寻找其“天然去处”的本性,认为“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必然有推动者”,并用比例定律把动力与速度联系起来。伽利略则得出新的概念,他观察到一个沿着光滑斜面向上滑动的物体,因斜面的斜角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减速,斜角越小,减速越小。如在无阻力的水平面上滑动,则应保持原速度永远滑动。因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运动的物体,假如有了某种速度以后,只要没有增加或减小速度的外部原因,便会始终保持这种速度——这个条件只有在水平的平面上才有可能,因为在斜面的情况下,朝下的斜面提供了加速的起因,而朝上的斜面提供了减速的起因;由此可知,只有在水平面上运动才是不变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第三天,问题9,假设23注)。这样,伽利略便第一次提出了惯性概念,并第一次把外力和“引起加速或减速的外部原因”即运动的改变联系起来。与前述的匀加速运动实验结合在一起,伽利略提出了惯性和加速度这个全新的概念,以及在重力作用下物体作匀加速运动的全新的运动规律,为牛顿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种新的惯性概念,推翻了1000多年以来亚里士多德学派认为物体运动*精灵或外界迂回空气推动的说法,也澄清了中世纪含糊的“冲力”说。这是人类长期以来研究机械运动的理论成果,并且得到了当时地动说支持者们的拥护。伽利略虽然没有明确地写出惯性原理,可是表明了这是属于物体的本性的客观规律,在研究其他物理问题时,他熟练地运用了它。然而他未能摆脱柏拉图关于行星作圆运动的观点,相信“圆惯性”的存在,因此未能将惯性运动概念推广到一切物体运动上。完整的惯性原理是在伽利略逝世后两年由R.笛卡儿表述的。

伽利略把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或加速度的产生归诸力的作用,这是对力的性质的客观认识,也是牛顿第二定律的雏形。惯性原理的发现破除了力是运动原因的旧概念,而认为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高度评价伽利略对第一、第二两运动定律所作的开创性工作(见牛顿运动定律)。

运动独立性原理和运动的合成、分解定律 在弹道的研究中,伽利略发现水平与垂直两方向的运动各具有独立性,互不干涉,但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又可合成实际的运动径迹。他从垂直于地面的匀加速运动和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完整地解释了弹道的抛物线性质,这是运动的合成研究的重大收获,并具有实用意义。

惯性参照系概念 伽利略用物理学原理为哥白尼地动学说进行辩解时,应用运动独立性原理通俗地说明了石子从桅杆顶上掉落到桅杆脚下而不向船尾偏移的道路。他又进一步以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船舱中物体运动规律不变的著名论述,第一次提出惯性参照系的概念。这一原理被A.爱因斯坦称为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是狭义相对论的先导。

单摆周期性质的发现 伽利略由观察到教堂悬灯的摆动对摆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而与振幅大小和摆锤重量无关。这个规律的发现为此后的振动理论和机械计时器件的设计方案建立了基础。

光速有限及其测量 前人对于光速是否有限从来没有明确的认识。伽利略观察了闪电现象,认为光速是有限的,并设计了测量光速的掩灯方案。但限于当时的实验条件,用这种测量方法实际测到的主要只是实验者的反应和人手的动作时间,而不是光的行进时间。然而,如果有了明暗变化有规律的光源或高速机械控制的器件代替人手动作,是可以测量到真正的光速的,后来木卫星食法、转动齿轮法、转镜法、克尔盒法、变频闪光法等光速测量方法都借鉴于掩灯方案。

几种基本物理实验仪器的研制 伽利略不但亲自设计和演示过许多实验,而且亲自研制出不少实验仪器。他的工艺知识丰富,制作技术精湛,他所创制的许多实验仪器在当时及对后世都很有影响,下面举出几项:

浮力天平 这是利用浮力原理快速测定金银器皿首饰中金银含量比例的直读仪器。这种仪器当时已用于金银首饰器皿的交易中。

温度计 伽利略首创的温度计是一种开放式的液体温度计,玻璃管内盛有着色的水和酒精,液面与大气相通(见彩图伽利略的温度计)。这实际上是温度计与大气压力计的混合体,这是由于当时他对大气压力的变化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尽管如此,其学术价值仍很大,温度从此成为客观的物理量,不再是不确定的主观感觉。

望远镜 伽利略制成的望远镜,可以观察到物体的正像。经过改进后,其倍率由3逐步增大到33;不但指向星空,还可应用于船舰要塞,取得空前丰硕的发现成果。这种望远镜结构简单,而其倍率和分辨本领受球差和色差的限制较大。

彻底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物质观 欧洲中世纪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自然观,是经过神学改装了的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它成为封建神权统治者统制民众思想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和地上万物都由气、火、水、土四种元素所组成,都是丑陋、不洁、不完美的,有变化和有生灭的。火和气组成向上流动的轻物,水和土组成向下掉落的重物。而天体则是由“以太”所组成的纯洁、完美、永恒的物体。又因为“上帝厌恶真空”,所以真空不可能存在。然而伽利略从望远镜发现月亮表面有山峰和洼地,高低不平,并不是完美无缺,金星也有盈亏变化;太阳表面还有活动不已的黑子;肉眼就能直接看到超新星的爆发及其渐渐暗淡和消失。这些都打破了亚里士多德天尊地卑,天体和地上物质的性质悬殊的思想。

伽利略通过流体静力学对浮体的研究,得知所有物体都是重物,没有绝对的轻物。天体和地球以及地上万物在物质结构上是统一的。真空也可能存在和产生,而且只有在真空中才能研究物体运动的真正性质。这就彻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凭借主观臆测的物质观,从而也根本动摇了封建神权的思想统治。

科学革命的先驱

伽利略在人类思想解放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争取不受权势和旧传统压制的学术自由,为近代科学的生长,他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并向全世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因此,他是科学革命的先驱,也可以说是“近代科学之父”。虽然他晚年终于被剥夺了人身自由,但他开创新科学的意志并未动摇。他的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和成果,永远为后代所景仰。

1979年,梵蒂冈教皇J.保罗二世代表罗马教廷为伽利略公开平反昭雪,认为教廷在300多年前迫害他是严重的错误。这表明教廷最终承认了伽利略的主张——宗教不应该干预科学。

亚里士多德的故事

亚里士多德,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 教育 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亚里士多德 事迹 ,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亚里士多德个人经历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师承柏拉图,被誉为 百科 全书式的哲学家,同时,还是许多学科的创始人,如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逻辑学,等等。

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出生在希腊北部色雷斯地区一个叫斯塔吉拉的小城,父亲尼各马可是马其顿国王阿明塔斯的宫廷医生,母亲菲斯蒂丝家境十分富有。亚里士多德18 岁进入柏拉图的阿卡德谟学园,在那里学习长达20 年之久,直到老师柏拉图于公元前347 年去世才离开。

离开学园后,他开始游历,后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二世召唤回故乡,成为当时年仅13 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关于两人之间究竟是否是师徒关系,一直存有争议。黑格尔就认为亚历山大在事业中所表现的哲学思想,可能师承亚里士多德。

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亚里士多德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方面的知识,对亚历山大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非常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

但也有人说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做过亚历山大的老师,因为亚历山大任性而且冲动,不像是受过教育的人。即使亚里士多德做过他的老师,他也不把这位父王派来的老师放在眼里。而且在政治方面,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几乎没有交集,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国家是城邦制的,而在亚历山大那里,却是帝国制。

尽管自己的学生已经贵为国王,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一直留在国王身边,他决定回到雅典,创立自己的学园?吕克昂学园?传授哲学。

作为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独特的,他的教学方式是教授式的。

他非常重视 教学 方法 ,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所以,他经常带着学生在学园的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学园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漫步的哲学”。

同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也是系统而有条理的。他的著作淡化了宗教成分,没有激情主义,语气平和却富有内涵,这或许是因为他最擅长的就是描写细节与进行批判的缘故。

在学院讲学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

亚历山大去世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师生关系,雅典人要以不敬神之罪判处亚里士多德刑。

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处刑的,但亚里士多德没有像前者一样“逆来顺受”,而是把学园交给了别人掌管,自己逃出了雅典。第二年,亚里士多德因身染重病离开人世,终年63 岁。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著作,据说有上千部,主要有涉及哲学、物理学、政治学、诗学等方面。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还对科学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的本性在于求知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却抛弃了他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柏拉图认为真实知识的源泉不可能是感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却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质料”是组成事物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这就好比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会鼓翅、会叫、会下蛋等,都是它的“形式”,当这只鸡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了,唯一剩下的就只有鸡这一物质。

亚里士多德还有一个观点,那就是人的心灵是形式,身体是质料,这里的形式不同于形状,而且是心灵让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的。

眼睛的目的是看东西,脱离了身体便不能看,其实真正在看东西的是灵魂。形式无论体现在物上,还是人身上,看似都有目的,在这一问题上是统一的。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派还创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本质。“本质”不等同于“共相”,本质是指“你之所以是你的本性”。没有了这样的本性,你就不再是你。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在于求知。他说求知是人的本性,人类不会先衡量一门学问是否有用再去决定是否继续思考下去。同样,哲学不会因为有用和无用而被人类有所取舍。

实际上,你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哲学中,人说到底是“哲学的”存在。所以,哲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人不能否认自己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之前的许多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而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之后,哲学家们都放弃了提出完整体系的意图,从而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基本上都很通俗。因为有许多东西是红的,所以人们才说有红;因为许多事情是美好的,所以人们才说有美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的,红的脸蛋也有时会变得苍白,美丽的花也可能枯萎,但是脸和花的本质没变。由此得出,形容词是依赖于专有名词存在的,专有名词的存在与形容词无关,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想要描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最好的切入点应该是他对理念说的批评以及他自己的共 相学 说。他反对理念说,并提出了许多论据。他举例说,人是动物,理想的人就是理想的动物,那么有多少种动物就有多少种理想的动物。他的意思很明确,当个体共享一个谓语的时候,并不是因为这些个体之间有关系,而是因为这些个体都与某种理想中的事物有关系。

亚里士多德集中 古代知识 于一身,在他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洲,几乎改变了全西方的哲学家。

恩格斯称他为“最博学的人”。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名作品有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人物思想

1.科学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

(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2.哲学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就像是现在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当这只鸡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鸡的物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 逻辑思维 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 思维方式 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当然,他也犯错误,但次数很少。

3.天文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

4.物理学

亚里士多德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还认为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重的比轻的落得快(此结论后被伽利略推翻)!

1、地上世界由土、水、气、火,四大元素组成。其中每种元素都代表四种基本特性(干、湿、冷、热)中两种特性的组合。土=干+冷;水=湿+冷;气=湿+热;火=干+热。

2、 天上世界由以太组成(行星等)。

在物理学的力学上,亚里斯多德的成就也不少,但是最常被提到的,却是他所犯的错误。亚里斯多德提出的假设是“凡是运动的物体,一定有推动者在推着它运动?是建立在日常 经验 上。若你看到一个东西在移动,你就会寻找一个推动它的东西(像是我们的手、身体)。当没什么东西推它时,它就会停止移动,是一个推着一个,不能无限制地追溯上去,“必然存在第一推动者”,中古世纪的某宗教说“第一推动者” 就是指上帝,并将亚里斯多德的学说,与基督某宗教结合。这样的结合让亚里斯多德的学说成为权威学说,一直到了牛顿手里,才建立正确的力学学说。另外,亚里斯多德又认为较重物体的下坠速度会比较轻物体的快,这个错误观点要到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从比萨塔上掷下两个不同重量圆球的实验中才被推翻。

还有亚里士多德认为白色是一种再纯不过的光,而平常我们所见到的各种颜色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的光,是不纯净的,这种结论直到17世纪大家对这一种结论坚信不移,为了验证之一观点,牛顿把一个三棱镜放在阳光下,阳光透过三棱镜后形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照射在光屏上,牛顿得到了跟人们原先一直认为正确的观点完全相反的结论:白光是由这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这七种光才是纯净的。

5.生物学

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途中经常给他捎回各种动植物标本。

在达尔文之前没有一个人比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对我们了解生物界作出的贡献更多。他的生物学知识很广博,知识来源也很广泛。他在少年时期曾当过医师的学徒,后来又在勒斯波斯岛居住过三年,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海洋生物。生物学史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得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他是将生物学分门别类的一第一个人,并为之写出了专门著作(如动物分类,动物繁殖等一等),他首先发现了比较法的启发意义并理所当然地被尊称为比较法的创始人。他也是详细叙述很多种动物生活史的第一个人。他写出了关于生殖生物学和生活史的第一本书。他特别注意生物多样性现象以及动植物之间的区别的意义。虽然他没有提出正式的分类(法),但是他按一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了分类,而且他对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比两千年后林奈的分类更合理。在生理学上他大都采用了传统观点因而并不出色。和他的前辈比较起来,他是一个坚定的经验主义者。他的推论总是植根于他过去的观察。他在《动物繁殖》(De generatione animalium 760b28)一文中曾明确表示从感官所得到的信息(知识)是首位的,超过理智思考所能提供的信息。在这一方面他和经院哲学家中的亚里士多德派完全不同,后者认为单凭推论就能推论出一切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显著特点是追究原因,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提出“怎样”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为什么有机体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完整的成体?为什么生物界中目的导向的活动和行为如此之多?他清楚地了解仅仅构成躯体的原材料并不具备发展成复杂有机体的能力。必然有某种额外的东西存在,他称之为eidos。和柏拉图所下的定义完全不同,亚里士多德的eidos是程序目的性原则,在他的思想中这词所表示的意思和现代生物学家的遗传程序所表达的完全一样。和柏拉图相反,柏拉图认定有一种外在的力量用来解释自然界的秩序,特别是它的趋向于复杂化和达到目标的倾向,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自然物按本身的性质而行动,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作用过程或过程的表现。由于任何过程都有目的,所以他认为对目的的研究是研究自然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亚里士多德来说,一切结构和生物性活动都有其生物学意义,或者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有其适应意义。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释这些意义。亚里士多德的“为什么”问题在生物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为什么?”是进化生物学家在其研究中所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关于世界的起源和性质有四种设想:(1)持续时间短的静止世界(犹太-某宗教创造的世界);(2)持续时间无限的静止世界(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3)循环变化的世界,鼎盛时期与衰败时期交相更替;(4)逐渐进化的世界(拉马克,达尔文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坚信世界基本完美无缺从而排除了进化的观点。亚里士多德的先进思想只是近几十年才得到充分肯定。他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之所以声名狼籍有几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托马斯主义者奉他为他们的权威哲学家,后来当经院哲学声誉扫地时,亚里士多德也就自然地跟着倒了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十六,十七世纪科学革命时期中几乎全部着重点都放在物理科学上。由于亚里士多德发展了著名的生物学哲学,同时不幸地认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可以同样看待,人们便将他的生物学思想引用于物理学和宇宙学。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可悲的后果,正如十六、十七、十八世纪中培根,笛卡尔以及许多 其它 学者一再指责的那样。考虑到亚里士多德的大部分研究是如此出色,如此富有创造性,这些学者对他的百般非难与嘲讽真是难以令人理解。随着生物科学从物理科学中解放出来的程度,现代对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性的重新评价也随之增长。只是当现在对生物有机体的双重性充分认识了之后才领悟到生长发育和功能的设计蓝图?遗传程序就相当于亚里士多德所假定的造型因素(formative-principle)。几百年来哲学界和物理学界一直对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一些博物学家的意见充耳不闻,这些博物学家认为为了从蛙卵形成青蛙,从鸡蛋变成鸡,就必需要有比物理学定律更多的一些东西(Mayr,1976)。这并不需要任何精灵妖魔,所需要的只是承认复杂的生物系统是具有三十多亿年历史的遗传程序的产物。般有什么东西比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遵从同一法则的荒诞说法更能引起消耗无谓精力的争论。现在还没有迹象表明这种见识已经波及到大多数哲学家,不过在生物学家中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希腊的三种生物学传统在亚里士多德之后仍然继续流行。博物学,特别是植物的描述和分类在TheophrastusS和Dioscorides的著作中达到了新的高度,而Pliny(公元23-79)则对动物学感兴趣,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编纂者。生物医学传统到盖论(Galen,公元131~200)时达到高峰,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9世纪。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界中,在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噶学派之间产生了分化。伊壁鸠鲁(公元前342?271)及其学派以德谟克利特的观点为依据,认为万物都由不变的原子构成,原子不停地旋转并随机地相互碰撞。伊壁鸠鲁对生物和非生物世界作出了深思熟虑的唯物主义解释,认为一切事物都经由自然原因发生。就地看来生命是由于无生命物质运动的结果。生命如何表现则取决于构型合适的原子如何装配,他的这种解释是非常现代化的。 Lucretius(公元前99-55)是他的追随者之一,也是一位同样毫不妥协的原子论唯物主义者。他们两人都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Lucretius提出了一种理由充分的论点来反对设计概念。此外他还发表过一些论点,这些论点在十八、十九世纪又一再被提及。然而他在批评某些原子论者时又极力为亚里士多德辩护,这些原子论者认为通过水与火的偶然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狮子和橡树。在这个方面,盖伦同意他的意见。

伊壁鸠鲁学派的论点主要是针对斯多噶学派的,后者支持泛神论(多神论)并深信世界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被设计创造出来的。按照他们的意见,哲学的目的是认识和了解世界的秩序,后来自然神学就导源于斯多噶学派。斯多噶学派不承认机遇是世界的因素之一;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目的,决定论的。他们是严格的人类中心论者,十分强调有智慧的人类和由本能驱使的动物之间的区别(Pohlenz,1948)。

Lucretius和盖伦以后一直到文艺复兴,生物学中并没有出现真正有意义的事态。就我所知阿拉伯人对生物学没有作出重要贡献,即使有两位著名的,对生物学极感兴趣的阿拉伯学者Avicenna(980?1037)和Aberrhos(Ibn Rosh,1120-1198)也是如此。不过,通过阿拉伯人的翻译才使得西方世界重新认识亚里士多德,这可能是阿拉伯人对生物学史所作出的最伟大贡献,其它的贡献则是更间接的。希腊人是伟大的思想家,但并不重视实验。(Regenbogen,1931)。与之相反,阿拉伯人是伟大的实验家,甚至可以说他们奠定了以后兴起的实验科学的基础。然而通向这最后目标的路程极为曲折,冶金术就是最重要的中间站。

6.逻辑学及数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亚里士多德把他的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作为例证,他选择了数学学科,特别是几何学,因为几何学当时已经从泰勒斯想对土地测量的经验规则给予合理说明的早期试验阶段,过渡到后来的具有比较完备的演绎形式的阶段。但是,逻辑学的三段论法对实验科学确实毫无用处的。因为实验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发现,而不是从公认的前提得到形式证明。从元素不能再分割为更简单的物体的前提出发,在1890年未尝不可提出一个正确的已知元素表,但是到1920年,再运用这个前提就会把一切放射性元素排除在外。前提既然已经改变,“元素”一词的意义也就改变了。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三段论是没用的,也不能就此认定现代物理学是错误的。幸运的是,现代的实验家并不再为逻辑形式而耗费心神了,但希腊和中古时代的科学界却在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下,运用演绎法把许多错误的权威说成是绝对正确的,并用欺骗性的逻辑形式进行了许多错误的推论。

7.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亚里士多德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如在音乐教学中,他经常安排 儿童 登台演奏,现场体验,熟练技术,提高水平。在师生关系上,亚里士多德不是对导师一味言听计从,唯唯诺诺,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坚持真理、勇于挑战。他那“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品格,鼓舞着他把柏拉图建立起来的教学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认识论及其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本能、感觉、欲望等,二是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思维、理解、认识等。他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那被感觉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承认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又认为感觉在这里只起到一种诱发的作用,真理和知识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

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主;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学习文法、修辞、诗歌、文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但不管怎样,重心都应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他特别强调音乐在培养儿童一般修养上的作用。认为音乐具有娱乐、陶冶性情、涵养理性三种功能,它能使人解疲乏、炼心智、塑造性格、激荡心灵,进而通过沉思进入理性的、高尚的道德境界。在体育教学中,他不同意教师只让学生进行严酷甚至痛苦的训练,要教“简便的 体操 ”和“轻巧的武艺”,着重于让儿童身体正常发展。

8.政治

《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成书于公元前326年。中译本由吴颂皋、吴旭初据英国B.乔维特英译本(1921年修订版)译出,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出版。1965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吴寿彭译本。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全书共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②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③第4、5、6卷,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 措施 ,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④第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问题。《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影响

作为一位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无人可比。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还是一位真正哲学家,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德、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他的研究课题之一搜集各国的宪法,并依此进行比较研究。

在哲学方面,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 文化 根本倾向以至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上古及中古时期,他的著作被译成拉丁文、叙利亚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德语和英语。以后的希腊学者研究及推崇他的著作,拜占庭rl]的学者也是如此。他的思想是中世纪某宗教思想和伊斯兰经院派哲学的支柱。伊斯兰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阿威罗伊,将伊斯兰的传统学说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融合成自身的思想体系。最有影响的犹太教思想家迈蒙尼德,用理性主义解释犹太教义,在调和科学、哲学和宗教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但是如果以现在的标准衡量,亚里士多德的某些思想显得有些极端。例如,他赞同奴隶制及女性所受的不平等待遇,认为这是自然界的安排(当然,这些思想是他所处时代的写照)。

随着亚里士多德作品的不断被发现,中世纪出现了一个研究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新时代,学者们以此作为求得各方面真知识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在研究方法上,习惯于对过去和同时代的理论持批判态度,提出并探讨理论上的盲点,使用演绎法推理,用三段论的形式论证。

看了“亚里士多德事迹 ”的人还看了:

1. 国外的历史人物

2. 励志故事正能量

3. 亚里士多德关于魅力演讲的三原则

4. 突破常规而成功的事例3个

5. 艰苦奋斗的名人故事8个

亚里士多德 最大的麦子这个故事是怎么讲的,请给提供一个完整的版本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元前三八四年,亚里士多德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这座城市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侍医。从他的家庭情况看,他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他于公元前三六七年迁居到雅典,曾经学过医学,还在雅典柏拉图学院学习过很多年,成为了柏拉图学院的积极参加者。

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在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的二十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这三代师徒都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中,亚里士多德表现的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园之灵”。但亚里士多德可不是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有记载说,柏拉图曾讽刺他是一个书呆子。在学院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他曾经隐喻的说过,智慧不会随柏拉图一起亡。当柏拉图到了晚年,他们师生间的分歧更大了,经常发生争吵。

公元前三四七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继续呆了两年。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公元前三四三年,他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起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当时,亚历山大十三岁,亚里士多德四十二岁。公元前三三八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打败了雅典、底比斯等国组成的反马其顿的联军,从此称霸希腊。次年,腓力召开全希腊会议,会议约定希腊各邦停止战争,建立永久同盟,由马其顿担任盟主。在会议上,腓力宣布,他将统帅希腊各邦联军,远征波斯。至此,马其顿实际上掌握了全希腊的军政大权,希腊各邦已经名存实亡,成为马其顿的附庸。

腓力于公元前三三六年被刺身亡。他的儿子、年仅二十岁的亚历山大即位为王。公元前三三四年,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和希腊各邦的联军出征波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打跨了号称百万的波斯大军,接着摧毁了古老的波斯帝国。一个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其领土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南包埃及,北抵中亚——建立起来了。公元前三二三年,亚历山大病故。这个凭着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大帝国,经过混战,分裂成几个独立的王国。

就在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即从亚历山大出发远征的前一年到亚历山大去世的那一年。在这段时间里,虽然马其顿在军事和政治上控制了雅典,但那里的反马其顿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可能肩负有说服雅典人服从马其顿的政治使命。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优待,除了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资助。他所创办的吕克昂学园,占有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在学园里,有当时第一流的图书馆和动植物园等。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因而得名为“逍遥派”。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提供的研究费用,为八百金塔兰(每塔兰重合黄金六十磅)。亚历山大还为他的老师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为亚里士多德收集动植物标本和其他资料。

事实上,亚里士多德浩瀚的著作,实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譬如,他曾对一百五十八种政治制度作了概述和分析,这项工作所需要涉及的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如果没有一批助手的协助,是不可能做完的。当亚历山大去世的消息传到雅典时,那里立刻掀起了反马其顿的狂潮,雅典人攻击亚里士多德,并判他为不敬神罪,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处刑的。但亚里士多德最终逃出了雅典,第二年,因身染重病离开人世,终年六十三岁。

是苏格拉底说的吧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陆续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你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 ;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