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驴找驴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骑驴找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奇异故事
2024 12-01 00:36 点击:

1.作文有趣的一件事200字急急急!!

2.世说新语的成语故事

3.骑驴找的成语?

4.可以得到启发的成语故事!!100字左右哈!

5.解铃还需系铃人文言文

骑驴找驴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骑驴找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放低身段,找工作根本不难。

我现在就是没有了工作,准备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可一开始行动的时候,却感觉前途一片渺茫,没有头绪,挺难的。

静下心来想一想,工作其实很多,也有许多人在干着自己的工作。很多企业岗位都在不断地招工人,我们只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做的工作就行。

可当我找工作的时候,总怕干不了也怕不适应新环境,前怕狼,后怕虎,可一想到每天维持生活需要钱,孩子正在上学也要花钱,别人都在努力地辛苦上班,我又有什么资本坐吃山空呢?如今就业现状已不是人找工作,而是工作找人了。

我既焦虑又无奈,心情很压抑失落。实在找不到好点的工作,保洁、保姆、看大门也都可以,那也总比无聊没事做没收入强呀,克服心理负担,需要勇气和胆量,为了家庭我不能放弃,还是要实际行动起来,总有我的一席之地,不能认输,不能懦弱,学会接受新鲜事物。

万事开头难,隔行如隔山。困在家里就是难,还是要走出去,放下面子挑战自我,强大自己,也许这就是生活吧!相信自己一定会越来越好。

不找了,将就也没用,你本身就不合适工作的人,找到了你也会找更多的理由去说工作不合适。现实生活中没有合适,不合适之说。只有能干与不能干之谈!

如果还有钱就慢慢找,没钱就先进厂将就,找到好工作在跳槽。

首先想明白什么工作是适合自己的,并不是说自己学了专业就必须要找对口的,我们可以转行。

我写过一篇文章,要给自己定义一个可行的计划,这样你才知道你的方向在哪里。如果兜兜里边还有富裕,那么你可以慢点找你喜欢的工作,如果连温饱都解决不了,那么最主要的是先把眼前的解决掉。

我给你分享一个小故事: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长跑运动员,在他的运动生涯当中,得到过多次冠军。但是从外表上看,他却一点也不像个出色的运动员——个子不高,也没有其他运动员那样修长的腿。

人们都很奇怪,为什么他可以取得如此好的成绩,而其他身体条件比他好得多的运动员反而不能呢?这位运动员笑着回答:

“我一开始练长跑的时候,别说拿冠军,就连跑完全程都很困难,一般情况下都是跑到半路上就退场了。为此我也沮丧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发现我在公路上锻炼的时候往往跑得要好很多,不但可以顺利跑完平常比赛的距离,而且成绩也快很多。

一开始我觉得奇怪,把原因归咎到我比赛的时候太过紧张上,后来经过研究才发现了真正的原因。

在正式比赛的时候,从冲出起跑线开始,我脑子里想的一直就是终点,跑了几圈以后,一想自己离终点还有那么远,就觉得全身没力气,结果跑出去没多久就只好退场了。而在大街上跑,没有终点的压迫感,往往无意识中选择一个近处的参照物当作暂时的目标,这样跑起来就不会觉得压力太大,身体消耗也减轻了许多。

从中我吸取了教训,在后来的比赛当中,我一般都选择一个离我比较近的参照物,比如栏杆、建筑物都可以,然后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过去,之后再选择下一个。这样即使是身体在极度劳累的情况下,看到那么短的距离,仍然可以鼓足勇气冲过去。”

理想就跟爬长城一样“志当存高远",分阶段完成,一步一个台阶,这样即稳也踏实!

如今这么多岗位,竟然没有适合你的?

说明你很挑剔呀,应该属于:高不成低不就这一伙的,给你两点建议:

1.放弃找工作,选择自主创业。

2.将就一下,找个工作养活自己,再继续找工作,俗话说“骑驴找驴”。

如果还有点积蓄,那就可以继续找。如果没有,那就先稳住生活。当然,如果是你求太高,那就要降低一点了!

工作当然要继续找,但是骑着驴找马,总比你靠双脚丈量天下轻松的多!

所以,你可以先找一份普通的工作做着,然后再继续找你心目中的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好工作,找到好工作之后,直接辞职上任,多好!

骑驴找马

作文有趣的一件事200字急急急!!

书名:《钻石途径系列之一 :内在的探索》

译者:胡因梦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希望能得到幸福快乐,但遗憾的是,生活从来都不尽如人意,痛苦、悲伤、愤怒、沮丧这些负面情绪就像路灯下映照出的影子,和你如影随行,你越是想摆脱就越是无力。长久以来,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人们解脱痛苦,得到幸福。

内在探索的方式相较其他方法明显的优点在于,它解决情绪问题的手段非常独特和彻底。独特是指它不再用一种与情绪对抗抵制的管理方式,而恰恰是借着这些负面情绪的出现探索清楚心里面的问题;彻底是指通这样对问题的探索,透彻地修通和疗愈它们,并最终达到喜悦幸福的状态。它从内观、禅宗等东方的古典智慧里吸收了很多精华,非常适合我们去学习掌握,对于改善每个人情绪,提升幸福感都有明显的效果。

提出这个理论的是超个人心理学家阿玛斯,他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心灵导师之一,他一直致力于研究并发展这个理论,学员遍及全世界各个角落。他发现摆脱痛苦的秘诀不在于如何改变外在,而是将注意力放在我们自身中如同钻石般璀璨无比的内在,这项工作也使他成为了现代心理学划时代运动的先驱。阿玛斯将毕生的研究都奉献给了这项任务,他从心理学和咨询中汲取了大量经验,提倡人们用主动的态度去对自身的痛苦情绪进行观察,然后深入探索,改善生活,得到快乐。

因为我们的人生中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痛苦,才会涉及到对痛苦的解脱,也就是佛法里常说的“离苦”,也就是脱离苦难。阿玛斯认为,我们之所以会经常感到不幸福、不快乐是因为在生活中到处充斥着斗争、令人产生痛苦感和无意义感的事情,我们总习惯用很多无效的方法去应对,比如让自己忙碌起来以转移注意力,不去面对;或者去迎合外界的需求,讨好爱人或上司,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这些方法无异于南辕北辙,等于把劲儿使错了方向,并不能真正的解决痛苦。

假装看不见痛苦的做法只会让痛苦从其他缝隙里冒出来,要么工作状态不佳,连连出错,要么噩梦不断,身体状态报警;而迎合外界来获取认同,虽然会让人得到短暂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但因为你把自己的快乐与否寄托在外界对你的回应上,你会因为外界不按照你希望的方式回应你,或者不稳定地回应你而变得更加委屈难过,所以痛苦不但没有被解决,反而又增加了一层新的痛苦。

阿玛斯提出,面对痛苦,人们不应该回避,更不应该将期待投向外界,而是应该向内探索,从内心找到解脱痛苦的钥匙。他认为,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有很大的能量,因为曾经受到过创伤引起的恐惧和不安,我们在内心建起了一道道屏障以来保护自己,但这些屏障同时也“封印”了我们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应该向内走,打开这些屏障,看见自己的创伤,疗愈它们,使它们成为滋养的养料,我们就能获得源源不尽的生命力和治愈力。

那么要怎么做到内在的探索呢?阿玛斯认为,首先要接纳自己的痛苦,不排斥痛苦,和情绪呆在一起,去观察它们,理解它们,然后从中间找到自己痛苦的本质和根源。在找到一个答案之后,你的状态就会变得更加清晰和稳定,内心的能量就能够变得不再混乱无序,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去疏解和整理心里真实的需求和愿望是什么,内心就会慢慢得到成长,疗愈和解放。

《内在的探索》这本书就像一艘稳稳前行的小舟,带你穿过生活中表面的喜怒哀乐、悲酸痛苦,一路探索到你最深的生命力,并把它挖掘并发挥出来。如果把人比做一个星球的话,内在的探索就是穿过地表和地幔,一直往下深入,直抵地心的旅程。

通过这样一层层不断深入挖掘之后,我们会看到内心深处原本就存在的珍贵品质和巨大能量,接下来我们就会触到内心深处那个最直接的那个生命力,看懂那个生命力的呼唤是什么。你一旦体验到了爱,活力,喜悦,信任,你就更多地和生命原本的力量链接起来了,然后你就会感受到内心生发出了一种深深的相信自已和相信世界的一种力量,这会完全改变你的精神状态,让你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就像一个流浪的人终于回到了家里,被四面八方涌来的幸福包围着、笼罩着。

好,前面讲了这么多,那么内在的探索,到底应该如何开始呢?这条被阿玛斯称为“钻石途径”的路径,有三个具体步骤:一是面对痛苦,先不急于发火或者逃避,而是转向自我,直接观察自己的情绪;二是看见自己内心的创伤,明确它们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三是重新联结到内心的美好品质,获得幸福感。

首先, 第一步我们要面对痛苦,停止行动,向内观察自己。 这个过程是说,面对痛苦,人们应该打破旧有应对模式的过程,我们需要暂停平时那些看起来习以为常的反应方式,尝试用另外一种做法来面对痛苦或冲突。我们要把情绪的主动权抢回来,变成自己可以操控,不再指望外界的人或者事给我们带来快乐。那么怎么做才能使我们不再用旧有的模式,来应对情绪和痛苦呢?

我们需要在脑中先树立两个念头:首先你必须彻底放弃趋乐避苦的念头,其次是用不加任何评判和解释的态度和你的情绪待在一起。

“趋乐避苦”是人的一种自动化反应,比如当你受到别人的攻击而愤怒时,希望能马上还击,用非常强烈的话反驳回去。当你沮丧失落时,你希望立刻得到赞美和鼓励,让自己重新获良好的感受,当你觉得自己不可爱时,希望能找一个觉得你很可爱的人来好好地爱你。

放弃趋乐避苦的念头,是指对当下冒出来的情绪保持觉察,当你想要立刻逃开它,或者消灭它的时候,试着去理解它。现在,当你感受到痛苦时,你需要停止逃开痛苦,只单纯地对当下的情绪保持觉察。我知道,当你什么也不做的时候,你会感到一种剧烈的疼痛感,但是慢慢你会发现,当你把注意力放在感受上,痛苦自己就慢慢消退了。

痛苦其实是一种信号,里面藏着通往真正的幸福的路径。比如说,有一对伴侣因为一点小事儿吵架了。女孩气急败坏地准备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诉苦,男孩立刻非常愤怒,马上要通过暴力的方式抢下女孩的电话。女孩也因为男孩的疯狂举动吓了一跳,产生了更强烈的对抗。如果他们不向内看,这次争执只会让他们都觉得对对方非常失望,甚至两个人可能因此慢慢疏远,分开。但是如果能在情绪涌出的时候,两个人按一按暂停键,那个急于打电话求助的女孩可能会体验到,自己是害怕冲突,因为内心巨大的孤独和无助感而想要求助,而愤怒的男孩则发现他的愤怒是由于他太害怕失去女孩。愤怒指向他人,却伤害自己,如果向内探索,则可以找到解开冲突的方法,甚至让两个人更亲近。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第二个关键因素,不加任何评判和解释地和你的情绪待在一起。简单地说,就是不要对自己产生的任何情绪说对错,不要拿一个标尺来批评自己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收回这些二元判断,只是很客观地看待他们。

举个例子,很多丈夫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老婆和妈妈非常多争吵,丈夫非常焦急,他想要解决她们之间的矛盾却又无能为力,就对她们两个都很愤怒。但当他愤怒的时候,他又不敢表达,因为他对自己的愤怒有评判,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对自己的母亲生气,因为她很爱自己,也觉得自己不该对妻子生气,因为妻子经常是为了他跟母亲争吵。于是他很愤怒,他又不接受自己的愤怒,长久以往他反而成了这个家里最痛苦的人。

其实,如果他不抵抗这种愤怒,而是让自己感受那种愤怒,甚至是向妻子和母亲表达出来,三个人就可以坐下来讨论一下这个局面,然后找到一些平衡点,其实会帮助他更快地从愤怒和痛苦中走出来。而因为他对自己的评判,他就卡在他的愤怒里,被动的忍受着痛苦。

人们常常向外渴求接纳和爱,希望他人能认同自己。但却忘记了很多时候其实自己都不接纳自己。当你尝试着放下对自己的评判的时候,你会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就像是你拿了一盏橘**的小灯,用这盏灯的光芒照耀着自己的内心,这是一种没有侵犯感的温暖。这样的态度使我们感受了一种对自我深深的关怀,无需对抗,只是照亮他们就够了。这些负面情绪会随着我们对它的理解而渐渐烟消云散。面纱揭开,看到真相,那些曾经的创伤造成的坑洞浮现出来,我们就此打开了疗愈之门。

然后,我们来谈内在探索的第二个步骤:看见内心的创伤,修复心理坑洞。我们早些年经受的创伤就如同早年在我们的精神上打下的坑洞,它们伤痕累累,我们需要走入这些过往的创伤,明确它们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才能从创伤的影响中走出来。

打个比方,好比我们自身本来是一个完整的圆球,自从脱离母亲,独立长大后,就开始不断地遭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这个圆球会被一次次的打上“坑洞”。这些“坑洞”大部分来自于童年,很多是创伤经验或与外在环境所造成的,比如你的父母没有重视你,他们对待你的方式使你觉得自己不重要,他们忽视你的根本价值,使你从来没有被看到或被认可,或者你的努力被别人诋毁嘲讽等等。

一般来说,“坑洞”的出现会对你产生两个重要的影响,一是会让你的内心产生一种无法被满足的匮乏和空虚感,二是造成情感上的隔离,也就是说内心情感的封闭,让你无法给予爱,也无法感受到爱。

我们先来讲讲匮乏和空虚感。创伤会打击你的自我,让你感到自己无论拥有多少能力、多少财富、生活多么努力,都无法成为一个足够好的人,甚至生活也是没有意义的。无意义感造成的恶性循环,会让人不断地用从外界获得的价值感来填满这个匮乏,这就是我们经常会想要别人的赞美,想要认可,想要成功,想要得到别人的爱的原因。当你有这样的愿望时,便意味着“坑洞”已经在干扰你了。无论你获得了多少赞美和认可,内心仍然是匮乏空虚的,永远不会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因为如果心里住着一个乞丐,无论你吃下多么丰盛的午餐,内心也还是饥饿的。

“坑洞”对你产生的第二个影响就是情感隔离。因为我们曾经被伤害、被拒绝或没有被重视,为了避免自己再次经历伤害,我们会开始钝化身体的某部分感觉,不再去感受。这样做虽然隔开了伤害,但也与外界隔绝开了,就像一只受过伤的蚌,为躲避外界的刺激,永远地关上了自己的壳。

如果一个人封闭起自己,他就无法接受到外界对他的爱,也无法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他永远是防御的,他会感到这个世界是冷漠的、孤独的,和他无关的。他将自己关在硬壳中,所以将爱付出给他人也是非常艰难的,他会避免爱上任何人,或者进入一段暴露自己的亲密关系中。如果在世界上人们没有建立有深刻关系的能力,就会成为一座座孤岛。在这种长期的封闭中,他的生命也会逐渐萎缩,失去原有的天赋和色彩,也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因此,觉察我们内心的坑洞,并且疗愈这些创伤是非常重要的。

内在的觉察有机会帮我们打开内心。《小王子》中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本来非常喜欢画画,想长大当一名画家,他画了小蟒蛇整掉吞了一只大象的作品。然后就到处找人去欣赏,但是几乎所有大人都告诉他,不要画这些无聊的东西,要把精力用来好好学语文和科学。后来这个小男孩就放弃了画画,因为他觉得内心受伤了,没有人能懂他,于就收起了他的这份热情。长大后,他成了飞行员,当他的飞机出了问题,被迫降落在沙漠里之后。他遇到了小王子,小王子一眼看明白了他的画。在交流中,他的内心重新开始流动起来。他打开了自己,重新感受到了来自他人的爱,也由衷地给出了爱。

最后,我们来谈谈第三个步骤:重新联结到内心的美好品质,获得幸福感。连接到内在的美好品质听起来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么复杂。与本体链接的要点在于,不带评判的观察自己,用接纳和理解关怀自己。当你用关照的状态去观察那些负面的情绪的时候,整个人就会安定下来,你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稳定感。你就会发现没有人剥夺过你任何东西,从来就没有什么东西消失过,也没有什么被抢走或折损,美好的品质和幸福的感觉一直都隐藏在你的内心深处,这就是本体。你会体验到一种无端欢喜的心情,即使没有外界的任何赞美声的时候,你也能从内心很好的赞美欣赏喜欢你自己。

大家听过骑驴找驴的那个故事吗?故事就是说我们四处去找驴,但最后发现其实就是自己一直在骑着驴。找到本体的过程,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当你把目光从路旁的风景收回来,回到自己的内在的时候,你会逐渐明白,哦,原来我一直有这个驴,我本身就能感觉到自己已经很好,内心满满地都是爱,这是连接到本体的感觉。

到底什么是我们的本体呢?我们的内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阿玛斯认为,本体并不是一团具体的东西或状态,而是你核心最深处体验到的充沛的情感,比如爱、真诚、慈悲、好奇心、喜悦,它们就像钻石的不同切面,反射出了不同的颜色和光彩,体现出生命本身早已具有的圆满性。

本体的概念更像是本质,是万事万物的本质。你从一出生就完整的活在一个浑然天成的本体中,它是你一切活动的最真实的基础。举例来说,一棵桃树天然就会在春天长出叶子,开出桃花,当夏天来临,它渐渐地褪去花瓣,长出茂盛的叶子,在夏末或秋初结出丰硕的桃子,最后在秋天凋零败落变成冬天的枯枝。整个这一过程丝毫不需要费力,它做自己,就能流畅的完成这个过程,因为作为一颗桃树,这就是它的本体,它的本质。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从婴儿到长大,本体开始被不同的身份所取代。孩子开始逐渐认可父母和周围的人对他期待中的一个或某几个特质,慢慢形成了他自己的外在概念。这就很像是我们给自己穿上了各式各样的外衣,外衣的选择或穿着取决于你能够适应或取悦外界的程度,渐渐地,衣服就会长在自己身上。

比如说一个孩子很容易认为学习成绩好的自己是被认可的,于是那个奋发图强、争取上进、严于律己的自我形象就会被固定下来,形成他的人格。这样形成的外在人格其实是为了生存下来的一个工具。如果你错误地把这种工具当成了自我,心灵就会被扭曲,因为你真实的样子是不被接受的,你是注定要活在痛苦的黑暗中的。

痛苦让我们生活的无比煎熬,但同时痛苦中也有我们重新找到自我,找回本体的秘密路径。这要求我们在痛苦面前不闪躲不逃离,就停驻在这个感受里。去掉对自己的评判,不评判就不会和自己对抗,只是一种单纯的陪伴和关怀着自己。这是一种非常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于是接下来,你将会明显的感受到有另外一个更大的自我,在关怀着那个曾经受伤的自己。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举着一个发光体发热,照耀着一个曾经黯淡

冰冷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经受了很多创伤和隐藏的自我。当既定的思维模式,习惯的回应模式,对自我的错误认知开始慢慢融化,融化减少,与此同时,显露出来的就是你内心原本的需求和你原本的生命力,就这样人和本体就连接上了。

经过完成上面这些内在探索的过程,我们可以说顺着痛苦的指引,回归到了最初的美丽,我们去除了内心的所有障碍,融合在美好的本体之爱里。融合状态之后,我们内心的力量就会慢慢地发展起来,并由衷的体验到价值感和喜悦感,完整彻底地理解自己,看透所有的内心冲突,收获到一种真正宁静的幸福。

上面我们说了向内探索的三大步骤,也就是面对痛苦、觉察内心的坑洞以及和本体的力量链接。阿玛斯认为,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我们的本体,并且真的和本体完全连接的时候,我们就会活得非常快乐自在,获得完全的自由,并且在六个方面获得能力的成长,这六大能力分别是:信任感、价值感、奋斗的能力、做自己、好奇心以及慈悲与宽容心。

第一个信任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感,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变化,银行里的存款多少,你是不是都有一个自在、快乐、稳固的自我;第二个价值感呢,就是你是不是能够越来越认可自己的价值。不管外在的成就高还是低,他人喜欢你还是讨厌你,你都一天一天更接纳自己了。第三个,奋斗的能力,也是一种成熟的能力。当我们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我们有能力去推动这个目标,去为自己的目标争取,即使外界的环境比较困难,但是也会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接下来我们比较具体的谈谈,做自己、好奇心以及慈悲与宽容心这三个能力。

你是否可以放心的,自由自在地做自己?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人的终身任务目标就是成为他自己。做自己其实是一件看起来最简单却是最难的事情。人从出生就带着自我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安全的成长环境,一个人就会不擅长做自己,但是特别擅长伪装自己,或者放弃做自己。我们在婴幼儿时期是很脆弱的,要依赖母亲。如果我们遇到了好的养育者,那么我们就被允许做自己,不会被惩罚,但是如果遇到了不太好的养育者,可能我们的需求就要顺着他们的节奏,要听他们的,要生存下来,就不得不妥协自己。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我们即使已经长大,已经可以不依赖他人,也会下意识的去寻找一个比较容易被讨好的“妈妈”,然后希望得到她的认可,这样才能感觉到安全。但是,如果我们一直需要通过别人依赖别人的认同和肯定,那就不可能做真正的自己,自己是一直被压抑的。而敢于做自己,就是你终于接触到本体的一个重要信号——你不再寄希望于外在的妈妈来决定你是安全还是危险,是饥饿还是吃饱了,你意识到做自己其实有巨大的价值,远胜于向外培养一个容易被讨好,不会离开你的代理妈妈。

那么,好奇心又是指什么呢?其实,好奇心就是一种生命力。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精神很棒的老人,他们的眼神中都带着一种孩童般的光芒,那种光芒就是对世界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不止是指去接触新鲜的事物,了解最新的资讯,有最新鲜的体验,还指的是抛开内心“是非对错”的判断。不忙着追求快乐,只是单纯的提问,像个孩子一样去体验,活泼而专注的方式做事情,与人交往。“我对这件事是这样看,你怎么看呢?”“我很好奇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你能谈谈吗?”这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的,是活在当下的。这种彻底专注当下的状态,它本身就是一种解脱和喜悦,充满着活泼的生命力。我们会真正解放自己心和头脑,让我们内心时时都充盈着爱。

最后我们来讲讲,慈悲与宽容心。慈悲宽容的心是什么?一句话简单来说,就是放过别人,放过自己,放下世界。放过别人,在别人表现得不如我们意的时候,能够允许对方做自己,无论对方是脾气特别暴躁也好,还是对方没有办法给出很多的爱也好,还是对方性格比较难相处也好,能够像看一棵桃树一样去看待身边的人,接受他们自然的本质,自然的开花和凋谢的周期,放下控制和改造对方的执念。

而放过自己,则是允许自己。允许自己快乐,也允许自己痛苦,接受自己过往的创伤,造就了现在的自己。当你允许了痛苦之后,会发现自己也有了更敏锐的对美好和爱的感受力。你开始容许自己更大的可能性,你开始学会欣赏自己生活的不同的经验,既能感受到烈日骄阳般的温暖,又能欣赏细雨蒙蒙后的清凉,你打开了自己人生的广度就打开了。宽容会允许将来所有的事情以它自然的状态呈现,允许自己以舒服的节奏单纯的成长变化。你彻底的信赖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宽容就就是还给自己最大的自由。

最后还有一点要放下世界。世界上有很多生离别,灾难,气候变化……许多由更高的意愿控制的一种无常。放下世界就意味着接受无常,对世界没有更高

的期待,不固执地去对抗或者防御,不认为世界必须是某个样子,它当下的样子就是最好的样子。宽容是一种存在的状态,一种容许任何态度存在的态度。这个时候的你一定是柔软的开放的,幸福感就会从任何地方流向你。

在这本书中我们学习了内在探索的三个重要步骤。首先是停止习惯性外在行为,转而观察自己内在的情绪,对自己的情绪采取不评判的态度。接下来我们要找到内心的坑洞,看见内心的创伤,并疗愈它们,最后当我们一步步更接纳自己,更理解自己,我们就会更靠近内在美好的品质和力量,并最终从内心发展出由衷的爱和喜悦,得到幸福感。

这就是阿玛斯给我们提供的钻石途径,它像是一条精准而直接的道路,这条道路上虽然充满着一些挑战和荆棘,但是它指向的是光明的远方。它邀请我们发展出了智慧,喜悦,活力,祥和,热情,好奇,快乐,信任,感恩这些品质,如果我们能允许自己每个当下开启内心所有的感觉,就能穿越那片荆棘,拨开乌云,看见藏在这后面那个真正绚烂的花园,活出自己美丽幸福的生活。

世说新语的成语故事

骑驴找驴 

放学回到家,爸爸妈妈还没回来,门锁着。好在我也有钥匙,通常就挂在胸前。我抬手向胸前摸钥匙。哎哟,钥匙不在!大概在口袋里吧。我急忙在口袋里找,可是身上的几个口袋都搜遍了,连个钥匙影儿都没有。是否在书包里呢?我又把手伸进了书包里,翻了好一会儿,书包里也没钥匙。我急了,今晚作业挺多的,如果不赶早做,就要熬夜了。

得尽快找到钥匙!我仔细回想我回家前在哪些地方停留过,都干了些什么。噢,对了,我刚才在学校门口买文具,可能是丢在那里了。于是,我拔腿就朝学校门口跑去。到了学校门口,我瞪大眼睛四处寻找,找了好一阵,边边角角都找遍了,并没有发现我的钥匙。

糟了,这下真糟了!没有钥匙,我怎么回家!我急得额头上都冒了汗,背上也痒痒的。我本能地拿手去挠后背,无意间,在背后碰到一个硬硬的小东西。钥匙?我心头一喜,手一摸,果然是钥匙!原来,这家伙还在身上,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躲到背后去了。哎,起先我没找到钥匙,就慌了手脚,竟然忘了摸一下脖子,穿钥匙的红线绳不是还套在脖子上嘛。我这真是骑驴找驴,庸人自扰呀!

“吃一堑,长一智”,从那以后,我细心了许多,再也没有闹过类似的笑话了。

骑驴找的成语?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德行)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言语)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言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雅量)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容止)

王子猷、王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假谲)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假谲)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俭啬)

王戎女适裴,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俭啬)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汰侈)

我自己打好久了,赞一个吧!

可以得到启发的成语故事!!100字左右哈!

Ⅰ ”骑驴找马”是成语吗,是褒义还是贬义

贬义或中性

骑驴觅驴

发 音 qí lǘ mì lǘ

释 义 骑着驴去找别的驴.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专,一面去另找更称属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出 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诵经不不见有无义,真似骑驴更觅驴.”

示 例 ~但可笑,非马喻马亦成痴.(宋·黄庭坚《寄黄龙清老》诗)

Ⅱ 骑驴找驴的成语故事

骑着驴去找别的驴。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从前有个叫王三的人,想做生意挣大钱。他拿了一笔钱,高高兴兴地来到了集市上。

王三心想:“这些小毛驴看上去不错。不如买几头回去。”他就问老板:“ 老板,我想买几头驴回家去卖,能不能赚钱啊?”老板回答:“当然能赚钱了!赚不到钱,你再回来找我!”

王三听老板这么一说,就痛痛快快地买下了五头小毛驴。王三骑上小毛驴乐颠颠地往家走。

他一边走一边想:“我回家把驴卖了,赚到了钱,家里人都得佩服我。”他一边走一边寻思着:“这五头驴能赚……啊?一、二、 三、 四。怎么只剩下四头驴了?!”

他连忙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哎?奇怪了!没少啊!是五头驴。刚才我眼花了,明明是一、二、三、四……啊?怎么又少了一头驴?!”

他急忙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奇怪,是五头啊!哦……只要我骑上驴就会少一头!”

最后,他想了一下说:“嗯,算了,我不骑驴了。这样就不会少了!”

Ⅲ 从骑驴故事找出四个成语

骑马找马qímǎzhǎomǎ

[释义] 比喻东西就在这里;却还到外去找。

[语出] 清·回李伯元《官场答现形记》:“彼时间骑马寻马;只要弄到一笔大大的银款;赚上百十两扣头;就有在里头了。”

[正音] 找;不能读作“zǎo”。

[辨形] 骑;不能写作“崎”。

[近义] 骑驴找驴

[用法] 用于人。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Ⅳ 和骑驴找马同义的成语或俗语

良禽择木而栖?

其实“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意思是一样的,不过就是把中性词换成贬义词了。

同意“ 姚小巽 - 千总 四级”的答案

Ⅳ 请问有个成语:骑驴找马还是骑牛找马才是对的呢

骑驴找驴才是对的

您好我是无所不能团队的一风,很高兴为您解答,如果您觉得以上回答没有理解可以再采纳后加继续讯问到明白为止。很高兴为您解答。祝你愉快。注:个人编辑内容请勿复制,发现检举,谢谢合作

Ⅵ 一个人骑驴成语

骑马找马:基本解释:骑着马去找别的马。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内另找更称心的工作。容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拼音读法:qí mǎ zhǎo mǎ

使用举例:他得一边儿找事,还得一边儿拉散座;~,他不能闲起来。(老舍《骆驼祥子》一)

近义词组:骑驴找驴

使用方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人

Ⅶ 和“骑驴找马”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哪些

与骑驴找马相似的成语有:得步进步、得寸进尺、人心不足蛇吞象、眼馋肚饱、欲壑难填、吃着碗里瞧着锅里、买铁思金。

Ⅷ 骑驴找马,猜一四字成语

骑驴觅驴

qí lǘ mì lǘ

解释骑着驴去找别的驴。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版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权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诵经不不见有无义,真似骑驴更觅驴。”

结构连动式成语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人

近义词骑马找马、骑牛觅牛

例句~但可笑,非马喻马亦成痴。(宋·黄庭坚《寄黄龙清老》诗)

Ⅸ 用骑驴找驴成语说一句话

我手中拿着手电筒,却还到处骑驴找驴

Ⅹ 成语动画片骑驴找驴

成语骑驴找驴

骑着驴去找别的驴。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解铃还需系铃人文言文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1. 《解铃还须系铃人》古文翻译

金陵地方有个清凉泰钦泰钦法灯禅师,他在与众人生活的日子里,性情豪放不羁,终日无所事事,什么也不做,众人都轻视他,只有法眼一个人看重他。有一天,法眼问众人:“谁能把绑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众人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能回答得出。这时泰钦法灯禅师刚好来到,法眼就把刚才提出的问题再问泰钦法灯禅师,他回答说:“在老虎脖子绑铃的那个人能解得铃”。法眼见法灯禅师回答得好,便就这件事教育众人:“你们是不能小看他的”。

南北朝的泰钦和尚自小悟性过人。有一天,金陵清凉寺方丈法眼和尚开坛讲法,问众人:“老虎脖子上系了一个金铃,谁能把它解下来?”众人都回答不出来。

这时,恰好小泰钦来了。法眼便问泰钦,泰钦说:“大家为什么不回答:‘系铃的人能够解下来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比喻谁惹的麻烦仍须由谁去解决。

2. 文言文:解铃还须系铃人

后一个“使”还是理解为动词,练习二的参考答案;后一个是名词,其贤者使使贤主。(《荆轲刺秦王》)

3,所以后一个“使”可作兼语用,第二个应该是事情的意思

项应该是脖子的意思。(《屈原列传》)

第1句、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则有重复,指派(使者),两个“使”后面没有动词了、使使如秦受地,即“其贤者使(之)使贤主。第二个“使”理解为动词,课本里并没有注解。但是《晏子》一句里有特殊的情况。

第一个事应该是从事的意思。而分析用法时却有说前一个是动词,“使使”的让人颇费一番思量,解为“使者”,两个“使使”中的第一个“使”是动词。

中学课本里也多次出现两个“使”字连用的情况、4句两个“使”字。翻译里是前一个“使”理解为动词,其性质与名词相当,教师参考书里的解释也让人难以理解,指使者,指使者、单于使使晓武,动词+名词的形式,很可能也是受两个“使”字连用时常用意的影响,那些不贤明的使者就让他出使没有贤明君主的国家,不肖者使使不肖主”一句中,“让他(出使)”;而《晏子》句里“其贤者使使贤主,作动词用,所以如果再把第二“使”理解为兼语的使动用法。

例句1-4都可理解为“派遣使者”,前一是动词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晏子故事两篇》之一,组成“者”字结构,指派(使者)、3,那些贤明的使者就让他出使有贤明君主的国家,“出使”,两个“使”字则应分别理解为“派遣”、累赘之嫌。而《晏子》里两个“使使”也可理解为“派遣使者”。这样的分析让人如坠云里雾里,故而这里再把第一个“使”字理解为“使者”(名词),第一个“使”可理解为“派遣”,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弄清这两个“使”字的用法。……”其中;第二个“使”与“者” 联系起来,对这一学习上的难点,如,组成“贤者使”,即为名词,后一名词。而在古文当中似乎也还未见这样的用法。“……者”已放在形容后面。第2。参考书中“关于练习的分析,对于学生理解本句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答案的分析本身就已不一致。(《苏武牡羊》)

4,“派(使者)”。

而有参考书则把第一个“使”理解为名词。(《廉颇蔺相如列传》)

2:

1:晏子说。那么。这一解释让人难以信服,两个都是动词:“齐国是根据所出使国家的情况派遣使者的,都可理解为“派遣使者”,因为两个“使”后面都有动词,可译为“……的人”;第二个“使”是名词,名词,欲与王为好,其中“齐命使各有所主,不肖者使(之)使不肖主”、“出使”,是应该是这的意思

老虎脖子上的金铃、使使以闻大王

3. 解铃还需系铃人文言文答案

解铃还需系铃人

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宋·惠洪《林间集》)

1、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分)

(1)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 少:

(2)独法眼禅师深奇之 奇: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泰 钦 适 至 法 眼 举 前 语 问 之泰钦 曰 大 众 何 不 道 系 者 解 得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最简洁的话表述出来。(2分)

参考答案:

1. (1分)(1)小时候;(2)以……为奇

2. (2分)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每断对1处,给0.5分)

3. (2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

4. 解铃还需系铃人的文言文,字词解释,和朗读停顿

解铃还须系铃人

jiě líng hái xū jì líng rén 解 铃 还 须 系 铃 人

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

宋·惠洪《林间集》卷下载: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成语“解铃还须系铃人”出自南京清凉山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城,与很多历史典故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还有很多典故的发生地就在南京。近日记者采访得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解铃还须系铃人”就出自南京清凉山上的清凉寺。 这句成语源自一个叫法灯的和尚。据明代瞿汝稷所编佛家禅宗语录《指月录·卷二十三》记载:南唐时金陵清凉寺(既今清凉山公园清凉寺)有一位泰钦法灯禅师,他性格豪放,平时不太拘守佛门戒规,寺内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独主持法眼禅师对他颇器重。有一次,法眼在讲经说法时询问寺内众和尚:“谁能够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来。这时法灯刚巧走过来,法眼又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法灯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个把金铃系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才能够把金铃解下来。”法眼听后,认为法灯颇能领悟佛教教义,便当众赞扬了他。 后来这句话就被以解铃还需系铃人的成语流传下来。到了清朝,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还以“心痛还得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加以引用。这个成语现在比喻谁惹出来的事情,仍然由谁去解决。 这件事之后法灯深得法眼禅师的赏识,后来在法眼禅师座下作维那(寺庙中统摄僧众统管禅堂的主要负责人),协助法眼开创了佛教五宗中著名的法眼宗。 法灯禅师不仅是一位得道高僧,在文学方面还有很深的造诣。他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古镜歌》三首,其中在第三首中写到: 时人不识古镜。尽道本来清净。只看清净是假、照得形容不正。或圆或短或长、若有纤豪俱病。劝君不如打破、镜去瑕消可莹。由此不难看出法灯在佛学和文学方面的造诣.

5. 古文解铃还须系铃人

词 目 解铃还须系铃人 发 音 jiě líng hái xū xì líng rén 释 义 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

出 处 宋·惠洪《林间集》卷下载: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

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示 例 常言道:~。当初是他两个说他进去,如今依先要这两个说他出来。

明·王錂《春芜记·忤奸》 用 法 作分句、宾语;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由谁解决。

6. 文言文 的翻译

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人生在世,此身"系"与"不系",往往只在一心。纵使人在江湖,其身能不能由己,也只在其心由不由己而已。

求心内佛 却心外法

原文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若骑驴又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

译文刚一跳上竹筏就想着渡河之后把竹筏舍弃,才是懂得不受外物羁绊的道人;若是骑着毛驴又想着另找一匹毛驴,那么永远也做不成悟道的禅师。

评析古人云:"过去事丢得一节是一节,现在事了得一节是一节,未来事省得一节是一节。"人要"求解脱",就得学会"丢得"、"了得"、"省得"。比如过河后竹筏就没用了,不丢掉反而成了牵累。《传灯录》中说:如不了解心即是佛,那真是骑驴而觅驴。我心即我佛,何须再到别处苦求什么真佛。非要去外求,无异于是骑驴找驴。同样,最爱的人就在身边,最美好的幸福就在眼前,最佳的机会就握在手中。只是我们常常不醒悟,常常不珍惜。

凡事随缘 渐渐入无

原文今人专求无念,而终不可无,只是前念不滞,后念不迎,但将现在的随缘打发得去,自然渐渐入无。

译文如今的人一心寻求心无杂念,却始终无法达到,只要先前的杂念不停滞在心,后来的杂念不去迎接,将现在的杂念随着机缘打发掉,自然杂念就会渐渐消除了。

评析不再为过去痛悔,不再为将来担忧,只求当下就开始觉悟。

俗观各异 道观是常

原文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译文天地中存在的万物,人世间的所有情感,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如果以世俗的眼光来看,是千差万别的,如果以大彻大悟的眼光来看,是别无二致的,何必要去分别对待,又何必要去分别取舍呢?

评析俗眼看人是"人分三六九等",道眼看人是"众生平等"。俗眼难舍"爱恨情仇",道眼却叫人"但莫爱憎,洞然明白"。休说俗眼低俗,休说道眼看透。

了心悟性 俗即是僧

原文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糠,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译文能否解脱世俗的纠缠,只需看自己的内心,若是内心能够了悟,那么屠户酒肆也会变成极乐世界。否则,纵使有琴鹤相伴,与花草为邻,嗜好虽然清雅,世间烦恼终究还在。佛家说:"能够摆脱尘世方能进入真正的境界,没有了悟的僧人还是一个俗人。"这话让人信服。

评析心未了悟,清雅的乐园依旧是藕断丝连的烦恼场。解铃还须系铃人,了心还须自心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