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祝福》的文章描写的是 的故事
2.祥林嫂的小说人物
3.祥林嫂主要的人生遭遇是什么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深刻揭示中国妇女悲剧命运的小说,笔者对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做了深入浅出分析.
祥林嫂是个勤劳淳朴、身体健壮、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在封建四权的重重束缚下,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直至最后沦为乞丐,冻饿痛苦致。作品通过最富有表现力的三次打击,塑造了她的悲剧性格.
当时封建礼教仍在吞噬着人们,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嫁给了十六七岁的祥林,这是一种落后而残酷的畸形婚俗,江浙一带称之为等郎媳,正象当时民谣所说的那样: “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可以看出等郎媳是多么的尴尬和辛酸,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得“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得也不多”,只能用无尽劳动为自己透一口气。当时的人们冷漠、麻木、自私、愚昧。祥林嫂不被鲁镇所接纳,也是由于当时被封建礼教严重毒害的人们的存在,“夫为妻纲,好女不嫁二男”的夫权思想,可容忍贞洁的寡妇,但却不能容忍再嫁的女人。足以看出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酿造了祥林嫂的悲剧。这就是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这种环境也是祥林嫂悲剧的一个根本原因。
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最终沦为乞丐,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祥林嫂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是千千万万中国母亲悲惨一生的生动写照。她的一生是对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
《祝福》的文章描写的是 的故事
鲁迅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作家,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出了非常多优秀的作品,而在他的笔下也描绘出了一个又一个特点鲜明的人物,祥林嫂就是其中之一,也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最悲惨的一个角色了。
祥林嫂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不幸的,在她的丈夫后,她被狠心的婆婆卖掉换成了钱,迫于无奈祥林嫂只好逃到了鲁老爷在家里做女工。她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女人,做事干净利落并且任劳任怨,原先来到这里,祥林嫂不会与任何人进行交流,而呆了一段时间后,脸上渐渐有了笑容,也开始尝试与周围人进行交流。 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祥林嫂狠心的婆婆竟然找上了门,并且把工钱给要走了。之后祥林嫂被迫又有了一段婚姻,这一段婚姻她是非常抗拒的,但是反抗却没有任何的效果。不得不说真的是造化弄人,这一段被迫的婚姻,竟然让祥林嫂过得十分安稳。祥林嫂也有了自己的儿子,终于开始过上了一家人的生活,她内心满是欢喜,然而意外总是无处不在,祥林嫂的现任丈夫感染了风寒,病情不断的加重,直到离开了人世,又丢下了祥林嫂和她儿子两个人。这时的祥林嫂对于生活充满了失望,然而让她更痛苦的事情发生了,在祥林嫂外出做工的时候,一只狼冲进了家中把她的儿子给吃掉了,再后来祥林嫂被赶出了家门,命运真的是太苦了。
迫于生计,祥林嫂又去撸老爷家做工,只不过脸上再也没有了笑容。然而让祥林嫂更加崩溃的是,周围的人经常凑到一块过来听祥林嫂诉苦,只有祥林嫂把自己痛心的事情说出来之后,众人才心满意足地离开。那些悲惨的往事对于祥林嫂来说是一道又一道阴影,但是对于周围的人来讲,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笑料罢了,没有人会为祥林嫂感到同情。
祥林嫂的命运之所以会如此凄惨,最大的原因还是与当时那个时代有关,与当时社会上的制度有关,也与人性的冷漠有关,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和祥林嫂一样有着悲惨命运的人也是不在少数,大家都习惯了这样一种生活,久而久之而忘记了反抗,更何况反抗也没有什么作用,那是时代的悲哀。
小说之中的祥林嫂渴望有人懂得她的伤痛,所以才一次又一次不停地向别人诉苦,但是本身这一个做法就是错误的,没有多少人会做到感同身受,镇上的人甚至都听烦了,这才是真正的悲哀之处。不知道大家都认为祥林嫂的命运苦在何处呢?祥林嫂的小说人物
祥林嫂的故事没有人知道祥林嫂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是某年冬初被人介绍进入鲁家做女工的。由于她是个寡妇,而且是逃出来的,因此鲁家老爷对她不太满意。但碍于她勤快的分上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祥林嫂办事真是毫不怠懈,人们都说她比勤快的男工更勤快。她到鲁镇所过的第一次祝福,鲁家上下所有事她全包了,鲁家老爷没有再添短工,也没必要再添短工。新年刚过,祥林嫂的婆婆来讨她回去,鲁家老爷也没怎么阻拦,就让她婆婆把她绑回去了。祥林嫂回到卫家山,被迫改嫁,挣扎之余还尝试保节自尽,但却被人救活了,只是额头上留下了拜堂时撞在香案角的一条疤。后来祥林嫂生了个男孩,没想到男孩出世不久,丈夫因伤寒而逝,儿子阿毛被狼叼去了,大伯来收屋把她赶了出来。因此,两年后,祥林嫂再次回到了鲁镇。祥林嫂逢人便讲她的悲惨故事;一见到两三岁的小孩便感叹:“唉,如果阿毛还在也有这么大了。”而且由于众人的嘲笑、柳妈的“好心帮助”捐门槛、主人的瞧不起,致使她终日目光呆滞,精神也越来越差了。后来也被鲁家赶走了。几年后的一个晚上,风雪交加。祥林嫂在万家欢乐的祝福声中离开了人世。
祥林嫂主要的人生遭遇是什么
祥林嫂(生卒年不详),在《祝福》中,祥林嫂来自卫家山,并不是鲁镇人。她的一生非常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年春,丈夫不幸去世,为了逃避被卖掉的命运,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在卫老婆子的介绍下,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
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好景不长。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并强行带走了祥林嫂。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山里。在众人的迫使下,祥林嫂也曾干过“出格的事,然而终是嫁给了第二个丈夫贺老六。
年底,祥林嫂的儿子出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静了一段时间。时隔不久,厄运又一次降临在祥林嫂的身上。先是丈夫于风寒,接着她的儿子又惨狼口。生活的重创彻底击垮了祥林嫂。
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又一次来到了鲁镇,重新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但没有先前的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脸上尸似的没有一丝笑容。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和自己的悲惨遭遇,乡亲们起初特意过来听听祥林嫂的悲惨故事,渐渐的被乡里人所厌恶。
鲁四老爷以为祥林嫂的作风败坏了风俗,于是从此祭祀时便不再让她插手。这对祥林嫂来说犹如一记重锤,精神越发的不济了。
后来,祥林嫂听信了柳妈迷信的说道,去庙里捐了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况愈下,终于被逐出了鲁家,直至后来沦落到街头,成了乞丐。××年冬,就在家家户户都忙着“祝福”的时候,祥林嫂终被穷苦夺去了生命。
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不懂得,要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唯一道路是: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模样周正,健壮耐劳的祥林嫂
祥林嫂“年纪二十六七”,脸色虽然“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儿“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这些描写,这样的条件,正适合到大户人家当女工,我们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事实证明,她确实安分耐劳。 “抵得过一个男子”,“彻夜的煮福礼”,“竟没有添短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劳动强度大。
被迫改嫁,强力反抗的祥林嫂
在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从子”(即“三从”)的封建礼教奴役下的中国劳动妇女,要是了丈夫,成了“寡妇”,真是天大的不幸的事。鲁四老爷见她“头上扎着白头绳”,又听到卫老婆子说她“了当家人”,“皱了皱眉”的原因是“讨厌她是个寡妇”。在第二大段第二自然段,文章对祥林嫂的身世作了初步的交代。她“大概也就姓卫”,旧社会一个女子姓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事,祥林嫂姓什么,早被人忘记了,“祥林”是丈夫的名字,这个“名字”,说明她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祥林嫂嫁给了这个现在只有十六七岁的又已经去了的丈夫,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生是人家的人,是人家的鬼,所以,她的婆家要把她抓回去,是“天经地义”的事。这个婆家做事先是鬼鬼祟祟,“远远地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然后是十分强悍野蛮,他们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躲在白篷船里的两个男人,又是“跳”,又是“抱”,又是“拖”,最后是把祥林嫂“捆了躺在船板上”。他们像对待一只牲畜一样对待祥林嫂。他们为什么敢于这样做呢?这就是那些所谓“三从四德”——封建的“夫权”在支持着他们。
作品的第三部分的第一段里的卫老婆子和四婶的几段对话描述了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的过程,为什么祥林嫂的婆婆和贺家敢于这样做呢?这就是由于有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制度这两把枷锁拿在他们手上,这就是由于有封建礼教这条绳索绞在祥林嫂的脖子上。卫老婆子说:“太太,我们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寻活的也有……”——这段话说明上述情况在旧社会是屡见不鲜的。
写到这里,文章起了波澜。也许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坏到了极处便往好处走”吧,真是不幸中的大幸,祥林嫂“真是交了好运了”。祥林嫂交了好运,至少达到了脱贫水平,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天有不测风云”,这“不测风云”常常总是降落到命苦家贫的人身上。旧社会伤寒病流行,这种本来可以治好的病,由于医疗落后,造成大量病人亡;贺老六可能是传染了这种病,加上自己又不懂卫生,“本来已经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饭,复发了”,复发了,就治不好了。真是“祸不单行”,儿子又被狼衔去了。这样,族权这条绳索又绞到祥林嫂的脖子上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
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的祥林嫂
当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堂前时,她“两颊上已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着泪痕”,身体和精神是大不如前了。她泣不成声地向她的主人诉说着她的阿毛的悲惨的故事。
祥林嫂也可能没估计到,她的故事居然有这么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她反复地讲起她那令人心碎的故事。但话讲了一遍,就不是新闻了。讲了两遍,就是重复,重复的东西也就没人喜欢听了。在那样的旧时代,人们的同情心也是有限的。当祥林嫂三番五次喋喋不休地讲她的阿毛的故事时,连“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了。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做工,表现大不如前,手脚不灵,记性不好,“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容”。鲁四老爷深深地嫌弃她是两次失去丈夫的寡妇。准备“福礼”,不让她沾手。四婶执行四叔的告诫,她讲的两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这是对祥林嫂精神的莫大的打击。
失魂落魄,沦为乞丐的祥林嫂
由于四婶不要祥林嫂沾祭品,又由于镇上的人对她冷若冰霜,祥林嫂的精神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正当祥林嫂在精神上走投无路的时候,鲁四老爷家里来了一个帮工的柳妈。柳妈是一个善心人。柳妈在和祥林嫂讲了一番“好心人”的话后,居然冒出了这么一段。听了柳妈这段话,祥林嫂“非常苦闷”,“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
这个悲剧的可悲,就在于柳妈是以“好心人”的姿态来劝告祥林嫂解脱苦难的。而实际上是柳妈把祥林嫂往路上用力地推了一把。柳妈认为祥林嫂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认为她有洗不清、赎不回的罪过。柳妈认为,要怎样才能抵罪呢?要让自己像土地庙的门槛一样,被千人踏,万人跨。
林嫂用自己两年的工资捐了门槛,认为已经赎了罪,“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便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坦然”,心里平静,无顾虑的意思。她敢于“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
但她的从土地庙那里得到的信心和希望,被四婶的一句话给扫光了!“祥林嫂,你放着吧!”
一次又一次精神上的打击、肉体上的折磨,把祥林嫂逼上了上街行乞这条绝路。她精神上无任何寄托,生活上无任何依靠,行为上无任何归宿。谁也可以管她,谁也可以不管她。她无衣无食,饥寒交迫。她可能还有一点点思维能力,因为她还没有去。她欲活不能,想不敢。她终于在河边上遇见了“我”。
活又不能,也不敢的祥林嫂
“我”在河边上遇见了祥林嫂,认为在“鲁镇所见的人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头发已经全白”——从某种角度讲,头发是命运和年龄的标志。脸上“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黄中带黑”,完全是一副相;连“悲哀的神色”也没有了,说明她已没有什么表情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轮,转的意思;间或,说明她的眼睛长时间是呆滞的。
祥林嫂此时并没有去,但她可能预感到自己即将会去,在离开这个“把她往里赶”的人间的前夕,她想到了魂灵,她想到了阴间,她想到了两个“鬼的丈夫”,她想到了阿毛,她终于向“我”提出了一个猝不及防的难题:“人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惨雪地,横遭辱骂的祥林嫂
著名作家丁玲说过,“祥林嫂是非不可的”。祥林嫂是被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绳索绞的。在鲁镇的一片欢庆的祝福的鞭炮声中,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饥寒交迫,心劳力瘁,叫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惨在鲁镇野外的雪地里。北风,吹乱了她全白的头发,雪花,掩埋了她瘦骨伶仃的尸体。祥林嫂劳动了半辈子。她为她的两个丈夫,为她的阿毛,也为了自己能活下去,任劳任怨,受尽了生活的折磨。她在鲁家做了多年雇工,整天地做,“彻夜的煮福礼”,“抵得过一个男子”,但她的讯传到鲁四老爷的耳朵里时,鲁四老爷却骂她是一个“谬种”,原因是“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更加可悲的是,那些与祥林嫂处于相同命运的短工们,表情也极为冷淡。“怎么的?——还不是穷的?”短工淡然的回答,更增添了祥林嫂的的悲剧色彩。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亡的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她又希望没有地狱,后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抗。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祥林嫂的,到底要归因于什么?简单归结于“冻”“饿”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即使这的确是实际上最有可能的原因)。这样的说法太过片面,并没有涉及到作者所真正想通过此作品传达的思想深度。
首先,祥林嫂不是被柳的。柳妈只不过是她亡的一个催化剂而已,柳妈只是加速了祥林嫂的亡,她不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但是,柳妈让祥林嫂去捐门槛之后,大家对祥林嫂的态度却没有变,这使得祥林嫂的心再一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从而加速了祥林嫂的亡。
其次,祥林嫂也不是被鲁四老爷逼的。就算没有鲁四老爷,也会有张四老爷或者是王四老爷逼祥林嫂的。鲁四老爷只是受封建文化影响颇深,以为祥林嫂是个不幸之人。但是,鲁四老爷的凶残以及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原因。
综合以上结论得出,旧时代的封建思想才是造成祥林嫂亡的重大原因。正是因为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响,大家才会认为祥林嫂有“克夫”之相,才会把被拐卖的罪过强行推给祥林嫂,才会认为祥林嫂的改嫁是个罪过。
高中的课文中说道,祥林嫂是因为穷的。这样的说法更不为准确。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应该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封建思想的影响,第二就是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冷酷与无情。这正好也和作者想要“唤醒铁屋中沉睡的人们”的意图相切合。
她第一人丈夫了后,偷偷从婆婆家跑出来打工,后来被婆婆抓回去,卖给了一个山里人。生活开始有所起色,但老公吃了一碗剩饭,伤寒病复发去。孩子又被狼叼走了,丈夫的族人就把她赶走了。然后她又回到原来那家打工,老是向人诉说自己的遭遇,人们开始厌恶她。又因年纪大、头脑不灵光,嫁过两次被主人嫌弃。后听说捐门槛可赎罪,就穷其积蓄捐了,但主人仍不让她去煮祝福,就悲惨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