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有哪些原文及翻译_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有哪些原文及翻译英文

离谱事件
2024 12-01 04:11 点击:

1.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翻译

2.山海经刑天文言文翻译

3.夸父逐日原文和翻译

4.黄帝擒蚩尤的 原文+翻译 速度 急需!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有哪些原文及翻译_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有哪些原文及翻译英文

夸父逐日的故事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的事情。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已美好的追求。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 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 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26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翻译

山海经里没有羿射九日和嫦娥奔月的完整故事,吴刚伐桂和牛郎织女也没有出现在山海经里,楼主你让我们翻译什么?

羿射九日

今本《山海经》中无射日的故事,但唐人成玄英《山海经·秋水》疏引《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正与《庄子》疏所引合。“《淮南》见《山海经》,则虚言真人烛十日,妄记尧时十日并出。(东汉王充《论衡·说日篇》),可见《山海经》古本中应当有关于羿射十日的记载,今本脱去。

羿射九日——《淮南子》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淮南子·本经训》

译文

到了尧统治时,中华大地上正持续着一场严重的干旱,十个太阳一同出来。天上的酷日,把禾苗和庄稼全部烤焦,自然界那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草木,也经受不住烈日的煎烤,纷纷枯萎去,老百姓连吃的粮食都找不到。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成为当时老百姓的灾难。尧派后羿去消除这些灾难:在畴华之野,后羿杀掉了“凿齿”;在凶水之上,后羿杀了“九婴”;在青邱之泽,后羿缴了“大风”。对天上,后羿射十日;对地上,后羿杀“猰貐”。在洞庭湖,后羿斩断了长蛇;在桑林,后羿擒获了“封豨”。尧***民建立了如此巨大的丰功伟绩,深得民心,受到了人民的爱戴,推举尧为的***。

山海经中对于后羿的记载:

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山海经·海经 》

昆仑山,方圆八百里,有万仞那么高……除了英雄后羿没有人能登上昆仑极顶。

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海外南经卷六》

译:后羿与凿齿在寿华之野作战,后羿把凿齿射了。在昆仑山的东面。后羿手持弓箭,凿齿手持盾牌。还有一种说法是持戈。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海内经》

译:帝俊赐给后羿红色的弓和白色的箭,让他用弓箭去救助人间百姓,后羿才开始去体恤和解救人间之百般灾难。

山海经中对嫦娥的记载(《山海经》中没有嫦娥这个名字,但是有一种说法是,《山海经》中的“羲和”和“常羲”就是嫦娥):

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

-----------《山海经·大荒南经》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山海经·大荒西经》

以上的“羲和”和“常羲”都和“后羿”、“奔月”的传说无关。

“嫦娥奔月”的完整神话最早也出之《准南子》。

羿请不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淮南子·览冥训》

译:后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了不药,嫦娥偷食之后飞升到了月亮,但是终因孤寂而怅然若失,没有什么可以填补内心的空虚。

“吴刚伐桂”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编撰的《酉阳杂俎》:“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译:古时候有人讲月亮上面有桂树,也有蟾蜍。因此有一本奇特的书上说:月亮上面的桂树非常高,树下有一个人每天都在砍树,可是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这个人叫做吴刚,是西河那里的人,在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于是罚他砍伐桂树。

牛郎织女故事见于记载者:

《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歧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焕彼牵牛,不以服箱。”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本《淮南子》(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注引)称:“乌鹊填河而渡织女。”

南朝梁殷芸《小说》(《月令广义·七月令》引)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

唐朝学者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宋代学者罗愿《尔雅翼》卷十三云:“涉秋七日,(鹊)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山海经刑天文言文翻译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翻译如下:

原文: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竟走。解释:夸父志向真远大,敢与太阳去亮走。原文: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解释:同时到达日落处,好像没分胜与负。原文: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解释:神力非凡又奇妙,饮尽黄河水不足。原文: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解释:弃下手杖化邓林。身后功绩垂千古。

此诗借古代神话中著名的夸父逐日故事,歌咏失败的英雄,寄托对某些政治斗争中的失势者的复杂感情。夸父追日的神话以绝妙天真的想像极度夸张地表现了先民们战胜自然的勇气和信心,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陶渊明《读山海经》组诗第九首即据此写成。

但诗人不是一般地复述神话的情节,而是凭藉卓越的识见,运用简妙的语言,对神话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独特的审美观照和审美评价,因而又有其不同于神话的审美价值。神话反映事物的特点是“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恩格斯《反杜林论》)。

因此,神话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具有某种象征的意义。此诗对夸父追日其人其事的歌咏,自然也是一种含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歌咏。诗人之言在此,诗人之意则在彼,所以不像直陈情志的诗那么容易理解。

夸父逐日原文和翻译

1. 形天

“邢天”又作“刑天”。《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个事件发生的背景是在蚩尤战败被枭首后,这个里面的天帝就是轩辕黄帝。刑天,巨人族,为炎帝的下属,对于黄帝用武力欺压炎帝相当的不满,虽然他之后并没有参加蚩尤对黄帝的攻略,但是心里其实还是想得要命。在蚩尤失败被杀之后,他再也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懑,遂找黄帝单挑。但是以一己之力就想争位似乎有点不合情理,现在普遍说法是为炎帝和蚩尤讨个公道,又或者他真的觊觎那个帝位。刑天手持干戚杀过去,最终与黄帝战斗。可是力所不及,最终战败,而且和蚩尤一样,身首异处。头呢,被黄帝命人埋到常羊山了,而身体却被留在原地。于是刑天的身体开始不满,用两只 *** 来当做眼睛和圆圆的肚脐来当做嘴巴。

“刑天”,就是“断头”的意思。

2. 刑天舞干戚文言文译文

刑天挥舞着盾牌与大斧

原文:《读山海经》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赏析

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陶渊明对工业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是炎帝少女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精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生变化而言。生与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女娲变成精卫,刑天变成乳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精神不,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斗争意志。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精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

由于家庭出身的影响,陶渊明和已去的晋朝,感情上有割不断的万缕千丝。刘裕上台后诛杀异己,的行为更使他不满于刘宋政权。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刘裕及他建立的新政在历史上起的积极作用。这正是诗人的局限。但他反对刘裕代晋和憎恶时代黑暗、政治残酷是紧紧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刘宋政权,也是批判腐朽的东晋社会的继续。

这首诗写法曲折,意义较为隐晦,风格和情调与以上所选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诗人托物寄兴、精练含蓄,说理议论自然妥帖的特点。

黄帝擒蚩尤的 原文+翻译 速度 急需!

夸父逐日原文和翻译的回答如下:

夸父逐日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一,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故事讲述了一个英勇的巨人夸父为了追赶太阳,不惜付出生命,最终累在路上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古代中国人民勇敢地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事实。

夸父逐日的故事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一段传奇。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的心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夸父每天都向西方追赶太阳,但尽管他怎么追,太阳始终都在天空中。最后,夸父追到了西边的大荒地,并且由于疲劳和口渴,他最终倒在了那里。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弃其杖,化为邓林。

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因为口渴了。夸父抛弃了他的手杖,手杖化成了桃林。

拓展知识:

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勇敢地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事实。夸父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巨人,他为了追赶太阳,不断奔跑,最终因为口渴而。夸父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片桃林,这个故事也表达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除了夸父逐日的故事,《山海经》还记录了许多其他奇特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信仰和想象,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总之,夸父逐日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原文: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译文:

有座山叫系昆山,上面有共工台,射箭的人因敬畏共工的威灵而不敢朝北方拉弓射箭。有一个人穿着青色衣服,名叫黄帝女妭。蚩尤制造了多种兵器用来攻击黄帝,黄帝便派应龙到冀州的原野去攻打蚩尤。

应龙积蓄了很多水,而蚩尤请来风伯和雨师,纵起一场大风雨。黄帝就降下名叫妭的天女助战,雨被止住,于是杀蚩尤。女妭因神力耗尽而不能再回到天上,她居住的地方没有一点雨水。叔均将此事禀报给黄帝,后来黄帝就把女妭安置在赤水的北面。

叔均便做了田神。女妭常常逃亡而出现旱情,要想驱逐她,便祷告说:“神啊请向北去吧!”事先清除水道,疏通大小钡渠。

出处:《山海经·大荒北经》——战国时期·已轶

扩展资料

黄帝战蚩尤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在中国神话传说及东方神话之父袁珂所著《中国神话传说》中非常精彩。黄帝姬轩辕在神农跟九黎两部落之东南。当时这三个部落是之间最为强大的,于是争霸战开始了。

姬轩辕怕两面受敌,所以他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突袭神农部落,在阪泉郊野的大战中击败了神农部落。姬轩辕乘胜挥军,一直挺进到九黎部落的根据地涿鹿,会战在涿鹿郊野,这是历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战之一。

中国神话学者将这场黄帝战蚩尤的大战神化,双方都动用了神仙法力,风伯、雨师都来参战。最后黄帝击败九黎部落,杀蚩尤。这一著名战役使姬轩辕名震当时的世界,各部落酋长们称呼拥护他为“天子”,尊称他为“黄帝”。黄帝者,**的土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黄帝战蚩尤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荒北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