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了盘古开天地有什么感受300字以上日记
2.盘古开天地的读后感怎么写
3.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从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出古人的什么认识?
5.通过《盘古开天地》这则神话故事,使我深深体会到盘古舍己为人、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精神
《盘古开天地》主要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并创造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与自然斗争的献身精神,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他的神勇和伟大。
《盘古开天地》的主要内容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 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启示盘古神话表现了人类是自然的主人这一人本主义的宝贵思想。这是很有意义的。这是一种生命意识,人的生命不息,劳动不息,就可以创造一切,这正是盘古神话所显示出的思想光辉。其次,人的本质在劳动,正是劳动使人类高于一切动物,区别于一切动物,盘古神话实质上正是对人类劳动赞美的一曲最壮丽的凯歌。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万物,正是盘古神话最深刻的思想内涵。盘古神话告诉我们不破不立,打碎腐朽的旧的旧事物,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壮丽的新事物。
读了盘古开天地有什么感受300字以上日记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一
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神话题材的文章,讲的是巨人盘古开天劈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劈地而勇于奉献的精神。故事想象力丰富,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我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是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创设深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高大的英雄形象和勇于创造、勇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我想,精心的教学预设能使课堂的生成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1、品读文本
在教学盘古顶天蹬地这一段时,书上用?不知过了多少年?描写出盘古始终坚持着顶天蹬地。于是我采取层层递近的接读方式加动作体会,引领学生一次次地深入感受,在这一次次的描述和朗读中,学生的情感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此时,就无须太多的分析和讲解,朗读就是有如此大的魅力和韵味,它能让我们拉进与人物的距离,与之同喜、同忧!此时的学生很自然地就能体验到盘古开天地的勇敢、坚强和悲壮感,对盘古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2、融语言材料于学生语言素养。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中,我提取了其中的近义和反义词的语言的知识点,让学生比较,体会文本语言的准确性和用词的丰富性。另外,第四段有个拓展说话的环节,配乐朗读之后,我马上问学生:这样的变化仅仅只有这些么?学生说:不是的。于是我又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肯定呢!这个时候学生就自然地关注到省略号上,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盘古被省略的其他部位的变化还有哪些?因为有了前面偏正短语的积累,学生们能比较容易地根据句式进行说话,拓展文本内容!
这样的想象说话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让语言材料运转起来,从中理解了内容,增长了智慧,吸收了文本的语言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们抓住了省略号这一语言信息,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展开想象,并且在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地动脑、动口,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
3、最后,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我以为,言为心声,任何一篇文章都饱含丰富的情感,字字句句总关情,因此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就涵盖着人文熏陶。在刚才的课堂教学中,随着朗读的层层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步步深入,盘古的形象自然就在学生心目中逐渐清晰、高大、丰满起来,于是在课堂上,我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以及对盘古说的话,学生对盘古发自内心的诉说,虽然语言不是最美,但情感却是最真。我这是我想实现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以上仅我是个人对于这节课的想法和反思,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二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课题的引出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我先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让孩子们猜出孙悟空、哪吒、葫芦娃这些神话人物,在他们兴趣盎然的时候马上引出了课题,激发了他们对新的神话人物?盘古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抓住重点 ,创设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
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在教学时,我抓住?抡?劈?这两个词语,与?拿?砍?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课文中的这两个字更准确地写出了盘古分开天地的艰辛与决心。并让学生在朗读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的恰到好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所妙之处。我还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感受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勇敢、坚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
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 )变成了( )。?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一、课堂容量太大,上课的`节奏有些快。整堂课先是导入新课,接着是检查字词的预习,再就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最后学习课文的1?5自然段,几乎一节课学完了整篇课文,知识容量很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有点赶时间,少了给孩子们品读、?消化?的时间。
二、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有示范,有激情导语,学生能有一定的表现力,但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齐读、引读、指名读。如果读的形式再多一些,学生的兴致可能会更高。还有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边读边想,没有很好地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想象结合起来。如果当时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有了这一举措,不仅有帮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我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永不放弃。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三
教学《盘古开天地》时,我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具有下面特点:
一、新颖的开课方式,使学生兴趣盎然
凭借教材,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学生经常听到的神话故事引入,让学生交流自已搜集的中国神话故事,当提到人们把盘古当成人类的?老祖宗?时,学生感到特别有趣,不知不觉营造了一个神话殿堂,把学生带进角色,进入了本课的学习。这样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各环节做好了铺垫。整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富有创造性。
二、识字写字与读文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读中品,读中悟。
课堂上突出了识字重点,重视词语学习方法的教学。在初读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划生字,互相认读交流记字。并利用部分学生提前预习并标出疑难问题的现象,引导学生明白?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而解疑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学习从读中体会思考问题,互相学习学习方法。同时,针对本课特点,我将识字写字分别穿在了每一节课中,在课堂中有机地穿插写字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研读课文时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想进行感悟和体会,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体会,整体深化,延伸拓展,从了而巧妙地突破了重、难点。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采用读中品,读中悟。把识字学词、阅读融为一个整体突出了语言训练的实践性和识字教学的综合性。
三、自主、互动、情趣盎然的课堂环节
说对盘古的印象时,学生积极自主,各抒已见,其中一个学生谈的非常特别,他说盘古不喜欢黑暗,喜欢光明,刚醒来时很黑,但他不怕黑也不喜欢黑,所以就开天辟地才有了光明。听此我心中一阵高兴,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这个神话故事中竟有这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马上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不管遇到多么坏的事,多么黑暗的环境,只要我们敢于去打破,去努力,心中向着光明就一定会创造奇迹的,不光是盘古这件事,以后的人生路上所经历的都是这样。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课堂结束时,让学生学着创造句子,学生兴趣盎然,有说?我想到东南西北祖国各地走走,这样就能看到盘古的四肢?,有说:?我看看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这样就能看到盘古的眼睛?,还有的说:?我想站在外边让风吹一吹,这样就能感到盘古的气息?,当有个别同学说?我想到江河里去喝口水,这样就能喝到盘古的血液?我想到江河里去洗洗澡,这样就能在盘古的血液里玩?时,大家都感觉很残忍、不恰当,于是我马上引导学生联想目前盘古血液变成的江河受到污染的情况,引导学生改成了?我想将江河里的垃圾捡一捡,这样盘古的血液就会流遍全身?我想让大家都来保护江河,这样就能使盘古为大家做更多的事?等等。
由此我想到,在课堂上我们要遵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想说、敢说,这样才能针对其回答,将其思维引得更深,并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盘古开天地的读后感怎么写
很简单
《盘古开天地》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创造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感受天地由混沌一片变为美丽。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读了《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我知道了:盘古是为了给人类创作一个美丽的宇宙而献出他的宝贵生命的。他为了不让天和地合在一起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这样坚持了很多年。我无法想象当时的盘古有多累,有多疲劳,我只知道,最后他终于累得倒下去了,再也起不来了,再也看不到这美丽的宇宙了。我想:这是多么伟大的人,多么有爱心的人,多么勇敢的人,为了人类而不惜牺牲自己。我佩服盘古的勇气,我更佩服盘古那坚定的意志。
盘古,你是我一生中最佩服的人。你为了给人类创作一个美丽的宇宙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盘古,我们会永远记住您,我还要学习你那种奉献精神,现在,我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
希望能被采纳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中国神话故事,和其它神话故事一样,都很神奇精彩,让人感动、流泪,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说说我读《盘古开天地》的感受!
《盘古开天地》读后感范文
《盘古开天地》讲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天与地连成一体,整个宇宙混沌一片,沉睡了十万八千年的盘古用大斧头劈开了天与地,而他也因为分开天和地力气耗尽而累。后,盘古的身体发生巨大变化,他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隆的雷声;他的眼睛变成了明亮的太阳、月亮;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陆地;他的汗水变成了晶莹剔透的雨露……
盘古利用一己之力分开了天和地,给宇宙万物创造了生存的空间,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后还将自己的.身体化作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为我们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没有他,世界上就没有不计其数的生物,就没有精彩纷层的人类社会。他为我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真伟大啊!
盘古虽然已经逝世了,但他功不可没,让大家永远铭记力大无穷、分开天地、无私奉献的盘古,好好学习,为创造一个更加美丽富饶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从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出古人的什么认识?
古时候的神话故事虽然在现代人看来充满蒙昧,但对于古代人来说,这些神话故事表现了他们对世界最初的探索。想要知道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就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梗概
在天地产生之前,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的宇宙之中睡了十万八千年。等他醒来后,他就抡起大斧头,劈开了天地,缓缓上升的东西,变成了天,慢慢下降的东西,变成了地。盘古害怕天地会合起来,于是头顶着天,脚蹬着地,支撑着天地,直到天地成形,盘古也累倒了,他的身体发肤也成为了山川草木。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个混沌的宇宙之中,他睡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乌漆嘛黑,他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了。只听一声巨响,一片黑暗的东西渐渐分散开了。缓缓上升的东西,变成了天;慢慢下降的东西,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头顶着天,脚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天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下来了。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通过《盘古开天地》这则神话故事,使我深深体会到盘古舍己为人、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精神
最早有明确盘古记载是汉朝 东吴徐整《三五历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於天,圣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处於九,故天去地九万里。唐艺文类聚引;宋太平御览引何新认为盘古是印度神;夏曾佑所说,源自《后汉书》所记盘瓠故事;亦非如杨宽、吕思勉等所说,演变自中国神话中的“烛龙”;袁珂认为起源是西南少数民族。盘古到底是何种起源?
周代典籍《六韬·大明》曾记载过盘古。可是,若周代既有盘古,为什么屈原却从没提过?在《楚辞·天问》里,屈原的第一问便是“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显然,屈原问的是宇宙起源与天地形成,如果盘古开天地的传说已在周代成型,那,屈原又为什么要这么问?
当然,你也可以说屈原是楚人,对周的神话传说不一定了解。但,不仅屈原没提,《老子》也没提。《老子》只说“我知道最初有个东西创造了天地,但不知道那东西叫啥,只能勉勉强强给它取名为道”,然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老子》作于东周,比《天问》早,却也不知道盘古,这怎么能说明,周代既有盘古呢?
不仅如此,《山海经》、《帝王世纪》、《穆天子传》这些专门记载神话传说的先秦典籍,也都没提到过盘古。这岂非咄咄怪事?如此看来,仅凭《六韬》中的一句“盘古之宗”,就能说明周代有盘古?这靠谱吗?要记住孤证不立。
盘古神话成型很晚,这是基本可以确定的。东汉王充作《论衡》,在《谢短篇》,他说:“《五经》之前,至于天地始开,帝王初立者,主名为谁,儒生又不知也”,王充是以学识渊博著称的学者,却也对盘古一无所知,因此只能感叹“主名为谁,儒生又不知”。不仅如此,在他的那个时代,不仅没有出现盘古,天地究竟是如何开辟,很可能也没有形成系统。因此他说:“上古久远,其事暗昧,故经不载而师不说也”,可见,时人并不知道天地如何形成,只能用“暗昧”来搪塞。盘古真正出现于华夏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可能是在汉末。
这个线索是饶宗颐先生发现的。宋时作品《益州名画录》中提到,汉献帝兴平元年,高朕为益州太守,曾重修益州学馆,并在“其壁上图画上古盘古、李老等神及历代帝王之像”。兴平元年,既公元194年,其时董卓新,中原大乱,益州偏安,正处于汉末到三国的过渡阶段。
盘古最早出现于典籍,是在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中,兴平元年与此相去几十年,可见盘古其人,在汉末蜀中业已流行,后来很可能又流传到吴,并最终形成开天辟地的神话系统。然而这里也有问题。
可以修改为:
通过《盘古开天地》这则神话故事,我深深体会到盘古舍己为人、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精神。
错误原因:语意重复,通过和使意思重复,应该去掉一个。
在不改变原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前提下,修改有明显语病的词句,使语句通顺、正确,更加完善。需要修改的内容囊括句子的所有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扩展资料:
逻辑错误包括概念范围不清;自相矛盾;多次否定引起混乱;主客颠倒;关联词语用错。
例如:
1、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八百多人”怎么有儿千条胳膊呢?应将“几千条”改为“千多条”。)
2、他发愤苦读,用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大学所有课程。(“大学所有课程”浩瀚之极,“仅用三年时间”学完是不客观的,可去掉“所有”。)